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0-12-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丙泊酚通过上调miR-195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毛智军, 刘栋, 张玉明, 肖琪, 马鹏, 蒋延安
    2020, 47 (12):  705-71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907-00105
    摘要 ( 335 )   HTML ( 26 )   PDF(8595KB) ( 71 )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丙泊酚对人胃癌MGC-803和HGC-27细胞活力的影响。将MGC-803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丙泊酚组,Hoechst 33258染色和电镜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细胞迁移率和侵袭率。随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和丙泊酚+miR-195i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中miR-195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0、1、5、10、20 mg/L丙泊酚作用24 h,MGC-803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4.96)%、(94.63±3.15)%、(77.38±6.73)%、(63.82±8.42)%和(35.94±7.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48,P<0.001),与0 mg/L丙泊酚相比,5、10和20 mg/L丙泊酚作用下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均P<0.05)。同时丙泊酚作用48和72 h也可显著降低MGC-803细胞活力。HGC-27细胞中也检测到类似的结果。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73±1.81)%,丙泊酚组为(25.44±1.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15,P<0.001)。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4.60±1.36)%,丙泊酚组为(28.15±1.9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29,P<0.001)。Transwell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迁移率为(53.94±4.62)%,丙泊酚组为(21.28±3.98)%;对照组细胞侵袭率为(62.38±6.75)%,丙泊酚组为(33.81±4.92)%,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628,P<0.001;t=6.418,P<0.001)。q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丙泊酚组、丙泊酚+miR-195i组miR-19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8±0.09、1.24±0.22、0.63±0.16,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47,P=0.001);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组细胞miR-195表达显著增加(P<0.001)。与丙泊酚组相比,丙泊酚+miR-195i组细胞miR-195表达显著降低(P<0.001)。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丙泊酚组、丙泊酚+miR-195i组磷酸化Janus激酶1(p-JAK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8±0.36、0.27±0.08、0.58±0.11,3组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3±0.16、0.21±0.07、0.72±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55,P<0.001;F=2.520,P<0.001);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组细胞p-JAK1和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1;P=0.001);与丙泊酚组相比,丙泊酚+miR-195i组细胞p-JAK1和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03;P=0.004)。结论 丙泊酚可抑制胃癌细胞MGC-803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丙泊酚促进miR-195表达并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转移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王辉, 刘荣, 赫娟, 巴图尔·吐尔地, 于台飞, 艾合买提·托胡提
    2020, 47 (12):  712-71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802-00106
    摘要 ( 299 )   HTML ( 11 )   PDF(5405KB) ( 201 )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颅内转移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 1月至2020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肾癌、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的颅内转移瘤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63例,半定量评估肿瘤内的敏感性信号强度(ITSS)分级。比较颅内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ITSS分级。结果 81个颅内转移瘤中,0级为36个(44.4%),Ⅰ级为25个(30.9%),Ⅱ级为14个(17.3%),Ⅲ级为6个(7.4%);27个胶质母细胞瘤均为Ⅱ~Ⅲ级(100%)。肺癌转移瘤0~Ⅰ级占73.6%(28/38),乳腺癌转移瘤0级占84.6%(22/26),肾癌转移瘤Ⅱ级占5/6,直肠癌转移瘤0~Ⅰ级占4/5,胶质母细胞瘤Ⅲ级占77.8%(21/27)。颅内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ITSS分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13,P<0.00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ITSS≤Ⅰ级判断颅内转移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3%,曲线下面积为0.936(95%CI为0.891~0.980,P<0.001)。结论 颅内转移瘤ITSS分级多表现为0~Ⅰ级,胶质母细胞瘤多表现为Ⅱ~Ⅲ级。SWI在颅内转移瘤中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高世乐, 芦东徽, 刘美琴, 徐兴军, 徐明静, 马欢
    2020, 47 (12):  716-72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619-00107
    摘要 ( 849 )   HTML ( 28 )   PDF(4763KB) ( 215 )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肿瘤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患者给予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伊立替康1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替吉奥50~60 mg/次,2次/d,口服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周期。观察组患者的替吉奥给药方法和剂量同对照组,阿帕替尼0.5 g/次,1次/d,持续口服给药,3周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次要研究终点为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生命质量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ORR、DCR分别为38.89%(14/36)、63.89%(23/36),高于对照组的16.67%(6/36)、38.89%(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χ2=4.503,P=0.034)。观察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食管癌专用量表QLQ-OES24评分分别为(75.23±10.65)分、(76.55±9.12)分,高于对照组的(66.15±10.31)分、(65.36±9.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85,P=0.018;t=7.613,P=0.015)。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38.89%(14/36)、50.00%(18/36)、25.00%(9/36)、11.11%(4/36)、33.33%(12/36),均高于对照组的11.11%(4/36)、13.89%(5/36)、0(0/36)、0(0/36)、2.7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07,P=0.007;χ2=10.797,P=0.001;χ2=10.286,P=0.001;χ2=4.235,P=0.040;χ2=11.359,P=0.001)。观察组患者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41.67%(15/36)、30.56%(11/36),均低于对照组的66.67%(24/36)、55.56%(2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P=0.033;χ2=4.589,P=0.032)。无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的病例。观察组患者mOS、mPFS分别为11.6个月、8.1个月,长于对照组的8.9个月、5.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P=0.012;χ2=8.721,P=0.007)。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患者二线治疗中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命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SAMR联合PI-RADS v2评分对高级别前列腺癌的预测价值
    吉春冬, 刘凯, 冯越, 汪飞, 杨军, 薛荣波
    2020, 47 (12):  723-72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716-00108
    摘要 ( 740 )   HTML ( 12 )   PDF(4027KB) ( 202 )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质量比(PSAMR)联合前列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第2版(PI-RADS v2)评分对高级别前列腺癌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行前列腺穿刺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2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抽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多参数磁共振检查、前列腺穿刺活检。以病理穿刺活检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高级别前列腺癌组(n=95)和非高级别前列腺癌组(n=112)(其中低级别前列腺癌26例、良性前列腺疾病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PSAMR及PI-RADS v2评分,采用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高级别前列腺癌的独立预测指标;建立独立预测指标联合预测高级别前列腺癌的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高级别前列腺癌组与非高级别前列腺癌组患者年龄分别为(77.34±7.76)岁和(67.96±7.0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01);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4.00±15.31)cm3和(63.90±28.45)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5,P<0.001);PSA分别为(35.42±12.90)μg/L和(18.85±8.6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01);PSAD分别为(0.86±0.36)μg/(L·cm3)和(0.32±0.13)μg/(L·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5,P<0.001);PSAMR分别为4.71±0.30和1.79±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P<0.001);PI-RADS v2评分分别为(4.31±0.88)分和(2.73±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SA、前列腺体积、PSAMR、PSAD及PI-RADS v2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AMR预测高级别前列腺癌的AUC值为0.834(阈值为2.480,P<0.001),敏感性为0.804,特异性为0.726;PI-RADS v2评分的AUC值为0.874(阈值为3.500,P<0.001),敏感性为0.800,特异性为0.821;二者联合的AUC值为0.922(阈值为0.690,P<0.001),敏感性为0.995,特异性为0.758。结论 PSAMR联合PI-RADS v2评分可提高预测高级别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G6PD与肿瘤
    王钟, 李智宇, 李晨媛, 孙思, 孙圣荣
    2020, 47 (12):  728-73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401-00109
    摘要 ( 668 )   HTML ( 20 )   PDF(2930KB) ( 264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及氧化还原平衡。近年来研究发现,G6PD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活性升高,其可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血管生成、远处转移及放化疗抵抗等,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G6PD有望成为新兴的肿瘤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XCR1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
    刘彦权, 沈建箴
    2020, 47 (12):  732-736.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419-00110
    摘要 ( 480 )   HTML ( 10 )   PDF(3996KB) ( 241 )  

    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重要成员,CXC趋化因子受体1(CXCR1)是CXC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最重要且颇具亲和力的受体之一。CXCR1常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等细胞表面,并且可与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6、CXCL7、CXCL8相结合。研究发现CXCR1在促进恶性肿瘤转移、化疗耐药以及维持肿瘤干细胞特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下调CXCR1表达能显著抑制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学术界将CXCR1视为恶性肿瘤的原癌基因,CXCR1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治疗超进展的研究进展
    徐阳涛, 陈彪, 何晓琴, 徐细明
    2020, 47 (12):  737-74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118-00111
    摘要 ( 1088 )   HTML ( 32 )   PDF(2896KB) ( 460 )  

    超进展是肿瘤患者在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进展模式,其表现为在抗PD-1/PD-L1免疫治疗后,患者情况恶化,肿瘤加快生长。目前因为其机制尚不明朗及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超进展的发生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离子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姗, 李萍, 张芮, 韩江龙, 胡钦勇, 付振明
    2020, 47 (12):  741-74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117-00112
    摘要 ( 541 )   HTML ( 23 )   PDF(3875KB) ( 239 )  

    重离子放疗,特别是碳离子放疗,由于其良好的放射物理学特性和生物学效应在肿瘤放疗中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重离子放疗在不同实体瘤中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不远的将来,如果重离子放疗能克服现有的技术困难则有望成为下一代放疗的主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治疗
    周非, 刘睿, 吕红英, 梁东海, 陈文秀, 于洪升
    2020, 47 (12):  746-75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409-00113
    摘要 ( 748 )   HTML ( 13 )   PDF(4557KB) ( 271 )  

    免疫治疗为头颈部肿瘤提供了新的方法,主要包括肿瘤疫苗、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激活和免疫检查点调节剂等。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获得显著的生存获益,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派姆单抗和纳武单抗被批准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肿瘤的二线治疗,其他免疫治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安全性和有效性需待进一步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 6A甲基化与乳腺癌
    尹剑云, 王培伟, 顾建伟
    2020, 47 (12):  752-75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703-00114
    摘要 ( 396 )   HTML ( 9 )   PDF(2888KB) ( 223 )  

    m6A甲基化可以调节机体RNA的代谢,参与乳腺癌的发病过程。m6A甲基转移酶、m6A去甲基化酶、m6A结合蛋白共同调节m6A甲基化修饰的动态可逆过程。近年来研究显示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TL)3、MELLT14、KIAA1429、去甲基化酶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YTH结构域家族蛋白1~3等相关因子在乳腺癌中异常表达,可能通过调节m6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过程影响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RNA在乳腺癌检测、治疗、耐药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刘虹, 吴剑, 李宏江, 羊晓勤
    2020, 47 (12):  756-76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306-00115
    摘要 ( 411 )   HTML ( 21 )   PDF(3841KB) ( 219 )  

    微小RNA(miRNA)在乳腺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可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监测等。乳腺癌分子分型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其miRNA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在乳头溢液、血液、肿瘤组织中进行多种miRNA的联合检测,可综合评估疾病状态,且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测治疗后miRNA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评估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监测疾病预后,为疾病复发转移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靶向调节与耐药相关的miRNA,是乳腺癌治疗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型及相关分层因素
    项捷, 韩高华
    2020, 47 (12):  761-76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608-00116
    摘要 ( 684 )   HTML ( 12 )   PDF(3026KB) ( 241 )  

    利用传统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进行分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存在较大局限性,建立ESCC的分子分型是精准治疗/个性化治疗的必然要求。目前ESCC的分子分型尚未形成共识,也未在临床广泛应用。从蛋白质水平、基因多态性、DNA甲基化到非编码RNA等层面的分子标志物与ESCC的发生发展、治疗应答、预后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望基于这些分子标志物建立ESCC的分子分型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侯元美, 李军朋
    2020, 47 (12):  765-76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214-00117
    摘要 ( 686 )   HTML ( 15 )   PDF(2901KB) ( 224 )  

    免疫治疗策略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方面已显现出益处,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进展为复发或难治性MM。当前最新免疫治疗策略除了包括针对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外,双特异性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为复发或难治性MM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