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08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目录
    第52卷第9期封面和目录
    2025, 52 (9):  0-0. 
    摘要 ( 30 )   PDF(518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白术内酯Ⅱ对结肠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
    王梦菊, 王霞
    2025, 52 (9):  545-55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704-00093
    摘要 ( 34 )   HTML ( 3 )   PDF(3772KB) ( 11 )  

    目的 探讨白术内酯Ⅱ(ATL-Ⅱ)对结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PBS腹腔注射),ATL-Ⅱ低(20 mg/kg)、中(40 mg/kg)、高(60 mg/kg)剂量组及5-氟尿嘧啶(5-FU 30 mg/kg)组,每组各5只,连续给药21 d。采用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Caspase-3、Bcl-2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CD8+ T、NK1.1细胞阳性细胞率,ELISA法检测血清颗粒酶B(GzmB)、λ干扰素(IFN-λ)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L1、ERK/MA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ATL-Ⅱ低、中、高剂量组,5-FU组结肠癌移植瘤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1 845.17±65.72)、(1 637.20±122.65)、(1 232.86±209.16)、(1 002.29±41.84)、(911.59±294.7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61,P<0.001);ATL-Ⅱ低、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与ATL-Ⅱ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小鼠肿瘤质量分别为(1.34±0.11)、(1.26±0.09)、(0.93±0.07)、(0.94±0.10)、(0.59±0.0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88,P<0.001);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FU组与ATL-Ⅱ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小鼠脾脏指数分别为7.42±0.88、7.38±1.32、8.42±0.78、9.72±1.18、6.16±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0,P<0.001);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0.05);5-FU组与ATL-Ⅱ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呈细胞密集、核大深染、异型性、细胞间质减少等典型的恶性肿瘤特征,经ATL-Ⅱ和5-FU处理的小鼠肿瘤组织中,细胞增殖显著减少,细胞排列较为疏松,核分裂现象减少,且坏死区域明显缩小,ATL-Ⅱ中、高剂量组及5-FU组能观察到较小的圆形、椭圆形细胞,核大且染色质深。5组小鼠的Ki-67、Caspase-3、Bcl-2阳性区域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86,P=0.043;F=477.63,P<0.001;F=40.48,P<0.001);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高剂量组、5-FU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FU组与ATL-Ⅱ中、高剂量组相比,Caspase-3阳性区域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小鼠肿瘤组织CD8+ T细胞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0.33±3.53)%、(15.00±5.65)%、(30.33±10.51)%、(59.33±9.04)%、(33.62±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3,P<0.001);ATL-Ⅱ低、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与ATL-Ⅱ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小鼠肿瘤组织中NK1.1细胞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2.33±6.52)%、(13.00±7.00)%、(35.33±9.51)%、(43.67±12.21)%、(14.50±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17,P<0.001);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与ATL-Ⅱ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小鼠血清GzmB水平分别为(5.00±1.00)、(5.27±0.76)、(8.27±0.61)、(10.00±1.21)、(6.15±0.6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5,P<0.001);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与ATL-Ⅱ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小鼠血清IFN-λ水平分别为(617.33±65.06)、(743.33±40.41)、(910.00±36.06)、(1 009.00±35.54)、(703.62±56.0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08,P<0.001); ATL-Ⅱ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与ATL-Ⅱ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D-L1、p-ERK/ERK及p-MEK/MEK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5.34,P<0.001;F=89.63,P<0.001;F=35.33,P=0.002)。ATL-Ⅱ低、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PD-L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TL-Ⅱ高剂量组、5-FU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L-Ⅱ中剂量组与5-F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L-Ⅱ低、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肿瘤组织中p-ERK/ERK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中、高剂量组,5-FU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FU组与ATL-Ⅱ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L-Ⅱ低、中、高剂量组,5-FU组与模型组相比,肿瘤组织中p-MEK/MEK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FU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术内酯Ⅱ通过抑制ERK/MAPK信号路活性,降低PD-L1表达,增强CD8⁺ T细胞及NK细胞浸润,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在结肠癌中发挥抗肿瘤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kV正交图像引导的头部肿瘤伽玛刀无痛面模分次治疗的摆位误差分析研究
    李鹏, 张双, 刘华锋, 纪娜, 候向坤, 席奥航, 宗建海
    2025, 52 (9):  554-559.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530-00094
    摘要 ( 51 )   HTML ( 4 )   PDF(1463KB) ( 10 )  

    目的 分析基于kV正交图像引导的头部肿瘤伽玛刀无痛面模分次治疗患者摆位误差和综合摆位误差(OSE)。方法 选取2022年7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伽玛刀治疗中心收治的58例行头部肿瘤图像引导伽玛刀无痛面模分次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kV级正交X射线IGPS图像引导定位系统,采集患者校正前左右(X)、前后(Y)、头脚(Z)3个平移方向和左右(P)、前后(R)、头脚(Y)3个旋转方向摆位误差,经在线校正并结合人工摆位复核验证,再次计算获得校正后摆位误差。计算平移和旋转方向校正前、后OSE。绘制校正前、后X、Y、Z、P、R、Y 6个方向的摆位误差以及平移和旋转方向OSE散点图。比较6个方向校正前、后的摆位误差以及平移和旋转方向OSE,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平移及旋转方向的OSE。结果 患者X、Y、Z、P、R、Y 6个方向上的校正前摆位误差分别为(0.45±1.54)mm、-0.96(-1.70,-0.28)mm、1.67(-0.15,3.07)mm、(0.70±1.60)°、0.65(0.30,1.19)°、(0.59±0.87)°,校正后分别为(-0.02±0.18)mm、0.15(0.10,0.21)mm、0.06(-0.04,0.16)mm、(0.20±0.79)°、0.42(0.19,0.78)°、(0.20±0.63)°,校正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25;Z=-5.43,P<0.001;Z=-4.10,P<0.001;t=2.56,P=0.013;Z=-3.21,P=0.001;t=3.21,P=0.002)。平移(X、Y、Z)和旋转(P、R、Y)方向校正前OSE分别为3.07(1.93,4.35)mm、1.90(1.28,2.66)°,校正后分别为0.27(0.21,0.33)mm、1.08(0.70,1.54)°,校正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0,P<0.001;Z=-5.52,P<0.001)。18~44岁年龄段患者平移(X、Y、Z)和旋转(P、R、Y)方向校正前、后OSE分别为3.65(1.62,3.95)、0.21(0.21,0.31)mm,3.25(2.24,3.96)°、0.92(0.59,1.45)°;45~59岁年龄段分别为3.57(2.17,5.22)、0.29(0.22,0.35)mm,1.89(1.30,2.30)°、1.08(0.62,1.51)°;60~74岁年龄段分别为2.92(1.74,4.06)、0.24(0.19,0.35)mm,2.16(1.09,2.95)°、0.98(0.78,1.75)°;75~89岁年龄段分别为3.24(2.12,4.37)、0.29(0.22,0.47)mm,1.73(1.01,1.83)°、0.60(0.47,1.51)°;4个年龄段间平移、旋转方向校正前、后O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1.23,P=0.747;H=1.74,P=0.627;H=7.45,P=0.059;H=2.80,P=0.424)。男性患者平移(X、Y、Z)及旋转(P、R、Y)方向校正前、后OSE分别为(3.19±1.59)、0.27(0.27,0.33)mm,1.89(1.27,2.75)°、(0.84±0.59)°;女性患者分别为(3.22±1.99)、0.26(0.25,0.35)mm,1.90(1.34,2.41)°、(1.04±0.46)°;男、女性别间平移、旋转方向校正前、后O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7,P=0.949;Z=-0.48,P=0.632;Z=-0.02,P=0.161;t=-2.80,P=0.424)。结论 基于kV正交X射线立体成像图像引导系统,通过“自动校准+人工复核”双重验证引导,可明显减少头部肿瘤患者伽玛刀无痛面模分次治疗间的摆位误差,提高伽玛刀的摆位精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8F-FDG PET/CT联合超声的多模态列线图模型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陈桥梁, 覃心妍, 来瑞鹤, 檀双秀
    2025, 52 (9):  560-56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14-00095
    摘要 ( 37 )   HTML ( 1 )   PDF(1186KB) ( 7 )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联合超声构建的多模态列线图模型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6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TNBC 12例,非TNBC 49例。比较TNBC与非TNBC患者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最小标准化摄取值(SUVmin)、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及超声参数长径、短径、回声、形态、边界、后方回声、纵横比、微钙化、血流分级和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级。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将筛选出的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诊断TNBC的独立影响因素。将影响诊断TNBC的独立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可视化,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分别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TNBC与非TNBC患者间SUVmaxZ=-2.43,P=0.015)、SUVmeanZ=-2.54,P=0.011)、形态(P=0.004)、边界(χ2=4.86,P=0.028)、后方回声(P=0.027)、血流分级(χ2=4.52,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ASSO回归筛选出的3个特征变量为SUVmax、形态和血流分级。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OR=1.20,95%CI为1.04~1.38,P=0.012)、形态(OR=0.02,95%CI为0.01~0.49,P=0.016)、血流分级(OR=0.06,95%CI为0.01~0.74,P=0.028)均为诊断TNBC的独立影响因素。将上述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形态、血流分级、列线图模型诊断TNB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为0.60~0.83)、0.66(95%CI为0.52~0.77)、0.67(95%CI为0.54~0.79)、0.90(95%CI为0.79~0.96),列线图模型的诊断价值高于SUVmaxZ=2.71,P=0.007)、形态(Z=3.61,P<0.001)和血流分级(Z=2.51,P=0.012)单独诊断。校准曲线和DCA显示列线图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较好。结论 18F-FDG PET/CT的SUVmax联合超声的形态、血流分级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TNBC的潜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癌盆腔调强放疗中腹围对肠道受照剂量体积及急性肠道毒性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吴松友, 王刚, 王文玲, 董洪敏, 陈唯唯, 李小凯, 陈望花, 左凯
    2025, 52 (9):  566-57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17-00096
    摘要 ( 31 )   HTML ( 2 )   PDF(1235KB) ( 4 )  

    目的 探究直肠癌盆腔调强放疗中腹围对肠道受照剂量体积及急性肠道毒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3年3月至2025年1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辅助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治疗的15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其中辅助放疗82例,新辅助放疗68例。所有患者均按俯卧位垫腹板并膀胱充盈的标准模式进行放疗CT模拟定位。根据是否发生≥2级急性肠道毒性将肠道毒性处理为二分类变量。采用线性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ARC患者各个肠道受照剂量体积(V10、V20、V30、V40)、急性肠道毒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段线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腹围与肠道受照剂量体积和急性肠道毒性的阈值效应。根据阈值95%CI上限确定腹围界值,利用差异性检验验证小腹围和中大腹围在肠道受照剂量体积和急性肠道毒性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质量、腹围、计划靶区(PTV)、肠道体积均是辅助放疗LARC患者各个肠道受照剂量体积(V10、V20、V30、V40)的影响因素(均P<0.05),体质量、腹围、肠道体积均是新辅助放疗LARC患者各个肠道受照剂量体积(V10、V20、V30、V40)的影响因素(均P<0.05),体质量指数(BMI)、腹围、肠道体积、各个肠道受照体积(V10、V20、V30、V40)均是辅助放疗LARC患者急性肠道毒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体质量、BMI、腹围、多个肠道受照剂量体积(V20、V30、V40)均是新辅助放疗LARC患者急性肠道毒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围(V10β=-1.01,95%CI为-1.68~-0.33,P=0.004;V20β=-0.94,95%CI为-1.28~-0.60,P<0.001;V30β=-0.58,95%CI为-0.82~-0.34,P<0.001;V40β=-0.41,95%CI为-0.60~-0.23,P<0.001)是辅助放疗LARC患者各个肠道受照剂量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腹围(V10β=-0.92,95%CI为-1.62~-0.22,P=0.010;V20β=-0.84,95%CI为-1.11~-0.57,P<0.001;V30β=-0.42,95%CI为-0.57~-0.28,P<0.001;V40β=-0.30,95%CI为-0.41~-0.19,P<0.001)是新辅助放疗LARC患者各个肠道受照剂量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腹围(OR=0.86,95%CI为0.78~0.95,P=0.002)是辅助放疗LARC患者急性肠道毒性的独立影响因素,腹围(OR=0.87,95%CI为0.79~0.96,P=0.004)是新辅助放疗LARC患者急性肠道毒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广义相加模型发现腹围与辅助放疗患者肠道受照剂量体积和急性肠道毒性存在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段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围与肠道受照剂量体积(V10、V20、V30、V40)和急性肠道毒性间存在阈值效应,腹围与辅助放疗LARC患者肠道受照剂量体积V10、V20、V30、V40间的拐点值均为71.9 cm;腹围与新辅助放疗LARC患者肠道受照剂量体积V10、V20、V30、V40间的拐点值分别为69.0、69.0、69.0、68.6 cm;腹围与辅助放疗、新辅助放疗LARC患者急性肠道毒性的拐点值分别为71.9、69.0 cm。根据阈值95%CI上限将辅助和新辅助放疗患者的小腹围与中大腹围界值分别设定为76.1 cm和71.9 cm。在辅助放疗患者中,小腹围患者(n=22)不同水平肠道受照剂量体积V10[(7.65±2.29)cm3比(5.88±2.68)cm3t=2.76,P=0.007]、V20[(4.28±1.27)cm3比(2.72±1.31)cm3t=4.81,P<0.001]、V30[(2.42±1.07)cm3比(1.37±0.76)cm3t=4.95,P<0.001]、V40[(1.69±0.74)cm3比(0.92±0.58)cm3t=4.93,P<0.001]均显著高于中大腹围患者(n=60);在新辅助放疗患者中,小腹围患者(n=11)V20[(3.09±0.84)cm3比(2.28±1.17)cm3t=2.17,P=0.033]、V30[1.44(1.22,1.53)cm3比0.91(0.56,1.22)cm3Z=-3.04,P=0.002]、V40[0.93(0.84,1.09)cm3比0.44(0.30,0.81)cm3Z=-3.19,P=0.001]均显著高于中大腹围患者(n=57)。在辅助放疗及新辅助放疗患者中,小腹围患者与中大腹围患者急性肠道毒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0.46,P=0.001;χ2 =8.13,P=0.004)。结论 在标准模式下(俯卧位垫腹板并充盈膀胱),腹围是直肠癌放疗患者肠道受照剂量体积及急性放射性肠道毒性的独立影响因素。腹围与不同水平的肠道受照剂量体积和急性肠道毒性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阈值效应,在拐点值前后腹围对肠道受照剂量体积和毒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小腹围患者在现有标准放疗模式下不仅未获得预期获益,反而面临更高的肠道受照体积和毒性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晚期卵巢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分析
    邱可欣, 李梦真, 国浩然, 凡梦思, 闫莉
    2025, 52 (9):  576-58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225-00097
    摘要 ( 27 )   HTML ( 3 )   PDF(1335KB) ( 0 )  

    目的 探讨老年晚期卵巢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差异。方法 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构建2000至2020年老年晚期卵巢癌患者队列,并从两种手术方式患者中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筛选出2 094例患者构成匹配队列(SEER数据库队列),其中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1 039例,接受局部切除术1 055例。同时,筛选201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48例老年晚期卵巢癌患者(医院队列),其中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85例,接受局部切除术63例。分别评估两个队列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分层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局部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差异。分析老年晚期卵巢癌患者死亡原因与手术方式间的关系。结果 SEER数据库队列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局部切除术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37、40个月,5年OS率分别为31.47%、3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378)。按FIGO分期分层后,ⅢB~ⅢC期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n=998)和局部切除术(n=962)患者中位OS分别为38、4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659);Ⅳ期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n=41)和局部切除术(n=93)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7、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P=0.002)。2 094例老年晚期卵巢癌患者中死因明确的患者共有1 581例。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因卵巢癌死亡和非卵巢癌死亡的占比分别为94.52%(742/785)、5.48%(43/785),局部切除术患者因卵巢癌死亡和非卵巢癌死亡的占比分别为91.46%(728/796)、8.54%(68/796),两种手术方式在死亡原因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17)。医院队列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局部切除术患者中位OS分别为39、51个月,5年OS率分别为22.85%、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P=0.010)。按FIGO分期分层后,ⅢB~ⅢC期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n=29)和局部切除术(n=26)患者中位OS分别为50、5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699);Ⅳ期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n=56)和局部切除术(n=37)患者中位OS分别为35、4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P=0.011)。结论 老年晚期卵巢癌患者实施局部切除术的生存结局不劣于肿瘤细胞减灭术。FIGO Ⅳ期患者局部切除术的生存期优于肿瘤细胞减灭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SHCBP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刘美, 胡玉崇, 李凤桐, 朝乐门, 柳檬, 亢琳琳
    2025, 52 (9):  583-586.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331-00098
    摘要 ( 37 )   HTML ( 2 )   PDF(763KB) ( 8 )  

    SHCBP1是一种可特异性结合SH2结构域的Src同源胶原蛋白,可作为关键调控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异常高表达,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增殖和侵袭等过程,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此外,SHCBP1高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化疗耐药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靶向抑制可增强化疗敏感性,为多种实体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是重要的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中cGAS-STING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策略
    澈根, 乌日汗, 朱恬恬, 东丽
    2025, 52 (9):  587-59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15-00099
    摘要 ( 38 )   HTML ( 2 )   PDF(806KB) ( 8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因肿瘤异质性与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面临严峻挑战,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在NSCLC中具有双重作用,其既是抗肿瘤免疫的关键枢纽,也是潜在转移驱动因子。STING激动剂临床转化面临一系列挑战,如递送障碍、双刃剑效应、患者异质性等,探索STING激动剂与放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多组学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与治疗意义重大。深入解析cGAS-STING信号通路的分子调控网络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动态作用,对于克服目前靶向治疗的临床挑战、推动NSCLC免疫治疗策略的精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指标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
    程红蕾, 王体, 兰志东, 巩合义
    2025, 52 (9):  592-59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15-00100
    摘要 ( 39 )   HTML ( 1 )   PDF(795KB) ( 8 )  

    新辅助治疗是局部晚期可手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模式,其临床价值已通过循证医学证据而确立,在治疗前或治疗中准确鉴别出可获益患者,对于整体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临床指标如年龄、性别、病理特征、营养状态、血液学/组织学指标对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有一定价值,但单一指标预测疗效效果有限,需综合运用多种指标并结合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临床疗效预测提供精准、实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MMR/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耐药后治疗进展
    海亚楠, 鲍文芳, 申屠航笑, 陈敬德
    2025, 52 (9):  598-60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17-00101
    摘要 ( 36 )   HTML ( 2 )   PDF(820KB) ( 9 )  

    错配修复缺陷和(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dMMR/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CRC)因高肿瘤突变负荷和新抗原富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仍有45%~60%的患者存在原发或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复杂,涉及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多重免疫检查点共表达、致癌通路异常激活、代谢失调、肠道菌群失衡、HLA-Ⅰ类分子缺陷及表观遗传调控等。目前针对逆转免疫治疗耐药的策略包括免疫联合疗法、个性化新抗原疫苗、肠道菌群移植、表观遗传干预及免疫细胞过继疗法等。进一步分析dMMR/MSI-H转移性CRC免疫治疗耐药的潜在机制以及目前克服免疫治疗耐药的策略,可为逆转此类患者免疫治疗耐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罕见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
    梁茁, 王永鹏
    2025, 52 (9):  603-60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08-00102
    摘要 ( 19 )   HTML ( 2 )   PDF(1902KB) ( 2 )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间质肿瘤,具有病因不明确、诊断困难且进展迅速等特点,治疗原则仍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现报道1例HGESS患者,术前诊断为盆腔肿物,考虑卵巢癌可能性大。术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发现该肿瘤CD10阴性,ER、PR阴性,但Cyclin D1、BCOR强阳性,最终明确诊断为HGESS。本例患者的诊断过程提示临床在面对盆腔肿物时应加强与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
    宋美娇, 张锡泉, 沈庆林
    2025, 52 (9):  606-60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607-00103
    摘要 ( 22 )   HTML ( 2 )   PDF(3274KB) ( 4 )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癌(CUP)是一种病理确诊转移癌但原发灶不明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3%~5%,具有高异质性、强侵袭性及预后差的特点。现报道1例最终确诊为CUP患者,通过多模态检查及临床特征,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顺铂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获得显著疗效。通过文献复习,探讨CUP的病例特点、诊断技术进展、治疗策略优化及机制研究,为CUP精准诊疗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