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2-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地塞米松对姑息性手术术后小鼠残存Lewis 肺癌细胞复发的抑制作用
    孙宁波, 王伟, 朱强, 曹明, 蒋仲敏, 臧琦
    2016, 43 (2):  81. 
    摘要 ( 297 )   PDF(1155KB) ( 1296 )  
    【摘要】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姑息性手术术后小鼠残存Lewis肺癌细胞复发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C57BL小鼠Lewis肺癌姑息性手术切除术后模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顺铂组,每组6只,术后第4~10天用游标卡尺(0.1 mm)测量每组小鼠皮下肿瘤结节。用石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小鼠术后残存Lewis肺癌细胞复发肿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平均微血管密度(MVD)染色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小鼠术后复发肿瘤细胞中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肿瘤生长曲线显示,接受顺铂和地塞米松治疗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200.34±20.94)mm3和(436.58±37.94)mm3,比生理盐水组(1 398.81±192.85)mm3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1.75,P<0.001;t=-921.52,P<0.001)。石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组和顺铂组HIF1α表达(2.67±0.43,1.67±0.43)和MVD计数(17.01±3.24,9.89±2.25)都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4.21±0.35,29.75±5.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5,P<0.001;t=-1.83,P<0.001;t=-12.68,P<0.001;t=-18.35,P<0.001)。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HIF1α(0.56±0.11)、VEGF(0.61±0.18)和PCNA(0.38±0.07)mRNA表达在地塞米松组较生理盐水组(1.21±0.13,1.13±0.26,1.06±0.08)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55,P<0.001;t=-0.62,P<0.001;t=-0.69,P<0.001);HIF1α(0.31±0.12)、VEGF(0.30±0.13)和PCNA(0.18±0.06)mRNA表达在顺铂组较生理盐水组也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73,P<0.001;t=-0.76,P<0.001;t=-0.81,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组HIF1α(85.98±20.86)、VEGF(173.28±30.98)和PCNA蛋白(228.96±22.97)的表达较生理盐水组(198.98±29.89,378.98±28.98,357.98±35.98)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78,P<0.001;t=85.68,P<0.001;t=120.86,P<0.001);顺铂组HIF1α(65.78±18.62)、VEGF(109.43±19.86)和PCNA蛋白(176.86±22.76)的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86,P<0.001;t=108.68,P<0.001;t=154.74,P<0.001)。结论地塞米松对姑息性手术切除术后残存的Lewis肺癌细胞复发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望为姑息性手术切除患者术后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红外线吲哚氰绿荧光显像法在cN0口腔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林建英, 杨熙鸿, 郭海鹏, 徐漫彬, 许少伟, 彭汉伟
    2016, 43 (2):  86. 
    摘要 ( 313 )   PDF(1190KB) ( 1076 )  
    摘要】目的评价近红外线吲哚氰绿(ICG)荧光显像法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口腔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符合条件且知情同意的cT13N0M0口腔(或口咽)癌患者30例入组。切开皮肤前用1 ml注射器抽取ICG(25 mg/5 ml)1 ml行瘤周四象限和基底注射;随后行常规颈清扫切口翻瓣游离胸锁乳突肌并将其向后牵拉,显露术野,用近红外线荧光成像系统扫描术区直至捕获荧光热点,切除热点淋巴结;离体淋巴结经再次扫描确认为荧光热点者定义为前哨淋巴结。完成颈清扫后将前哨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分别送病理检查。结果全组30例均成功地获取前哨淋巴结,每例前哨淋巴结数目1~9枚,平均3.4枚。常规病理证实30例中5例(16.67%)有隐匿性转移,转移淋巴结全部为前哨淋巴结。全组未发生ICG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近红外线ICG荧光显像法对cN0口腔癌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高,前哨淋巴结能准确评价颈淋巴结转移状况。该方法简单可行,有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王菀菀, 孙俊宁, 操珍, 李海燕, 苏文
    2016, 43 (2):  90. 
    摘要 ( 336 )   PDF(735KB) ( 1326 )  
    【摘要】目的检测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趋化因子(ITAC)、Fractalkine、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3α、白细胞介素8(IL8)、MIP1α和MIP1β在肺癌患者血清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肺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各趋化因子间相关性。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联合检测40例初诊肺癌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中上述6种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其与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各趋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患者血清IL8、Fractalkine、MIP3α表达量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16(4.74)、128.45(141.89)、10.31(8.88),正常人分别为2.01(0.95)、61.46(74.81)、8.08(5.8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83,P<0.001;Z=-4.046,P<0.001;Z=-3.105,P=0.002)。肺腺癌组MIP1β水平显著高于鳞状细胞癌组[18.32(12.27)∶13.72(7.31),Z=-2.212,P=0.027],而鳞状细胞癌组ITAC水平显著高于小细胞肺癌组[24.51(22.48)∶9.28(4.85),Z=-2.460,P=0.014];在肺癌患者和正常人中,MIP3α与Fractalkine均呈正相关(r=0.619,P<0.001;r=0.766,P<0.001)。结论IL8、Fractalkine、MIP3α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在肺癌的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诸静兰, 陈惠, 栾伟
    2016, 43 (2):  95. 
    摘要 ( 280 )   PDF(725KB) ( 1129 )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南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18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29例)和对照组(153例)。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与年龄(t=-3.03,P<0.01)、吸烟(χ2=5.69,P=0.02)、血浆白蛋白(t=2.40,P=0.02)、用力呼气量(FEV)1.0%(t=5.85,P<0.01)、肺癌分期(χ2=7.06,P=0.01)、小细胞癌(χ2=5.09,P=0.02)、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χ2=16.28,P<0.01)、合并冠心病(χ2=10.13,P<0.01)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34,95%CI:1.13~1.59,χ2=11.17,P<0.01)、吸烟(OR=12.68,95%CI:2.06~78.04,χ2=7.50,P=0.01)、FEV1.0%(OR=0.90,95%CI:0.83~0.97,χ2=7.76,P=0.01)、鳞状细胞癌(OR=6.88,95%CI:1.41~33.56,χ2=5.70,P=0.02)、合并COPD(OR=12.44,95%CI:1.41~109.90,χ2=5.15,P=0.02)和合并冠心病(OR=10.61,95%CI:2.25~90.50,χ2=7.18,P=0.01)是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有吸烟史、鳞状细胞癌、低FEV1.0%、合并COPD或冠心病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该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射频消融术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于广计, 李强, 刘松, 王庆东
    2016, 43 (2):  99. 
    摘要 ( 354 )   PDF(727KB) ( 1250 )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射频消融术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3次,然后射频消融治疗肝内原发灶,最后采用调强放疗针对门静脉癌栓行外照射治疗。放疗结束后6~8周观察癌栓及肝内肿瘤的近期疗效,随访1、2、3年生存率观察远期疗效,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近期疗效中门静脉癌栓完全缓解9例(15.0%),部分缓解36例(60.0%),稳定10例(16.7%),进展5例(8.3%),癌栓有效率为75.0%;肝脏原发肿瘤完全缓解19例(31.7%),部分缓解30例(50.0%),稳定6例(10.0%),进展5例(8.3%),肝内肿瘤有效率为81.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3%、45.0%、27.0%。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χ2=53.046,P=0.000)、肝炎病史(χ2=6.472,P=0.030)、肿瘤大小(χ2=7.293,P=0.026)、肿瘤数目(χ2=24.382,P=0.000)、癌栓类型(χ2=28.085,P=0.000)、肝功能ChildPugh分级(χ2=6.184,P=0.040)是影响患者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肝内原发肿瘤,调强放疗治疗门静脉癌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低,肿瘤反应率高;ECOG评分、肝炎病史、肿瘤大小及数目、癌栓类型、肝功能分级是影响其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细胞值≤1×109/L的癌症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效果分析
    孙佳腾, 贾仕静, 鞠桂芳, 荣月, 吴迪
    2016, 43 (2):  103. 
    摘要 ( 237 )   PDF(716KB) ( 1268 )  
    目的 观察分析放化疗导致白细胞计数≤1×109/L的癌症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效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426例放化疗导致白细胞计数≤1.0×109/L的癌症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与患者医院感染获得情况。 结果 426例住院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率为11.0%,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率为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5,P=0.009)。发生感染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位值为0.73×109/L,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0.77×109/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7,P=0.20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分别占48%、12%、11%。病原菌检出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结论 放化疗致癌症住院患者白细胞计数≤1×109/L时,给予合理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高迁移率蛋白A2在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李青, 卢颖, 张春影, 毛俊, 李连宏
    2016, 43 (2):  106. 
    摘要 ( 261 )   PDF(724KB) ( 1085 )  
    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是一种非组蛋白染色质相关蛋白,其AT钩结构能够特异性结合特定的DNA序列,主要功能是作为致癌基因和结构转录因子。HMGA2几乎在所有类型的恶性肿瘤中表达,与肿瘤的形成、发展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HMGA2在各个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干细胞自我更新、上皮间质转化及DNA损伤修复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高迁移率蛋白A2对肿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RNA-449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王小利, 常永超, 刘刚
    2016, 43 (2):  110. 
    摘要 ( 229 )   PDF(716KB) ( 1230 )  
    超过50%的微小RNA(miRNA)定位于肿瘤相关的基因组扩增区域或脆性位点,可具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近年来研究显示,在人类胃癌、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中miR449表达降低,被认为是一个抑癌miRNA。miR449表达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其功能及调控机制,可为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甲双胍抗肿瘤及调控HIF-1α的作用
    高君蓉, 张倜, 曹曼卿, 张雪君, 朱晓琳
    2016, 43 (2):  113. 
    摘要 ( 425 )   PDF(720KB) ( 1187 )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多种恶性肿瘤的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二甲双胍可减少肿瘤细胞氧的消耗,经转录及转录后机制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聚集,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HIF-1α的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为靶点的抗肿瘤研究
    李楠, 蒋大明, 刘双萍
    2016, 43 (2):  116. 
    摘要 ( 232 )   PDF(718KB) ( 1476 )  
    细胞核内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失衡可诱发肿瘤。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作用于组蛋白,使其去乙酰化,维系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的平衡状态,与癌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密切相关。HDAC抑制剂目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已有十多种HDAC抑制剂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和恶性实体瘤,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仁素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王晓, 高勇, 李砚东
    2016, 43 (2):  119. 
    摘要 ( 525 )   PDF(716KB) ( 1862 )  
    核仁素的异常表达存在于多种疾病进展中,特别会影响炎症反应、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核仁素在多种肿瘤中表达量升高,分布位置发生变化,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肿瘤转移等多个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衰老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田建辉, 罗斌, 刘嘉湘
    2016, 43 (2):  122. 
    摘要 ( 325 )   PDF(784KB) ( 2001 )  
    免疫衰老是指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等的结构与功能性衰退,导致免疫监视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肿瘤免疫逃逸发生,促使癌症的发生发展。机体固有免疫功能衰退表现在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清除作用减弱,树突状细胞的肿瘤抗原呈递能力下降;而获得性免疫功能的衰退主要表现在CD8+ T细胞毒性的下降并分泌促肿瘤生长因子。干预免疫衰老可为临床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盘状结构域受体2及其在肿瘤中的表达和作用
    王雷, 刘东明
    2016, 43 (2):  126. 
    摘要 ( 383 )   PDF(723KB) ( 1656 )  
    盘状结构域受体2(DDR2)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可以被多种胶原(Ⅰ~Ⅲ、Ⅹ型)激活。近年来研究发现DDR2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呈差异性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DDR2将来可能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5与肿瘤
    陈志达, 曾文容, 林斌, 吴欣宇, 吴进
    2016, 43 (2):  130. 
    摘要 ( 283 )   PDF(720KB) ( 1472 )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5广泛表达于多种类型肿瘤并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周期等过程。某些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影响Kv1.5通道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的生物进程。Kv1.5通道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研究Kv1.5通道可以进一步了解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机制,并有助于研制出新的抗肿瘤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的应用
    赵向荣, 张永, 于甬华
    2016, 43 (2):  133. 
    摘要 ( 258 )   PDF(737KB) ( 1236 )  
    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肺癌的治疗愈加重要,与CT相比,PET-CT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对转移灶的确定、对炎症的鉴别准确性更高,并且PET-CT在准确分期的基础上,改变了很多由传统影像确定的治疗方式,提高了治疗效果。对治疗后效果的评估与预测,对治疗策略的制定也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髓外浆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林君, 高大
    2016, 43 (2):  138. 
    摘要 ( 328 )   PDF(719KB) ( 1604 )  
    髓外浆细胞瘤(EMP)是一种罕见肿瘤,特征是浆细胞单克隆增殖,常好发于头颈部,其次是胃肠及皮肤,活检是唯一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并且需要与表现相关疾病相鉴别。因EMP有较高的放疗敏感性,故目前以放疗为首选,也可因病情选择综合治疗,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其移植排斥反应,不作为优先选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彭娟菲, 张世能
    2016, 43 (2):  141. 
    摘要 ( 235 )   PDF(727KB) ( 1307 )  
    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PVT1)是一个重要的长非编码RNA,在人类基因组PVT1定位于染色体8q24.21。PVT1的异常表达和多态性与人类多种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密切相关,并能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目前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与Myc基因、微小RNA或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多态性等,但还不明确,对PVT1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新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鼻咽癌放疗相关第二原发口腔癌的研究进展
    赵楠, 吴桐, 程斌
    2016, 43 (2):  145. 
    摘要 ( 279 )   PDF(718KB) ( 1549 )  
    放疗作为鼻咽癌(NPC)的主要治疗方法已使其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与鼻咽部解剖位置临近,放疗引起的口腔并发症非常普遍,口腔第二原发癌(SPM)已成为导致NPC患者最终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SP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患者预后较差,对其的研究仍在探索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进展
    温珍平, 韩雅玲
    2016, 43 (2):  148. 
    摘要 ( 283 )   PDF(725KB) ( 1621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标准一线化疗方案的疗效已达到了一个平台期。研究证实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维持治疗可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免疫治疗成为晚期NSCLC的维持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DNA在大肠癌中的应用
    黄宗华, 徐丹丹, 张飞艳, 宋丽华, 宋现让
    2016, 43 (2):  152. 
    摘要 ( 370 )   PDF(719KB) ( 1154 )  
    循环DNA是一种存在于血浆、脑脊液及滑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肿瘤患者循环DNA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并具有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特征性改变,例如基因突变、DNA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等。循环DNA的定量与定性检测,在肿瘤的筛查、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预后评价中均有潜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LL4及其在非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园园, 叶园园, 徐枫, 李志臻, 刘颖斌, 韩宝三
    2016, 43 (2):  155. 
    摘要 ( 578 )   PDF(725KB) ( 1370 )  
    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在胚胎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增殖、多能性维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完全分化的细胞中,SALL4基因的表达被沉默或者下调,而在多种非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中SALL4基因被再次激活,表达上调,并且SALL4的表达水平常常与疾病的进程、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此,SALL4的检测对于非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诊断以及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经验
    黄和平, 宁成栋, 程明锦, 潘宇, 徐洪波
    2016, 43 (2):  159. 
    摘要 ( 211 )   PDF(710KB) ( 1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