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6-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蒿甲醚激活PPARγ途径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机制研究
    付凤莲, 蒋永新, 程荫, 刘珊, 王红
    2015, 42 (6):  401-40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1
    摘要 ( 446 )   PDF(1095KB) ( 1367 )  
    目的研究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ARE)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株(LLC)体外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ARE对LLC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对照组、ARE组、GW966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抑制剂]组和GW9662+ARE组4组LLC细胞的侵袭力。实时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4组细胞PPARγ、NFκB p65、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ARE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LLC细胞生长,24、48、72 h ARE对LLC的IC50值分别为271.29、189.08、65.99 μg/ml。4组中ARE组的荧光值最低,为1 744.67,对照组为6 887.00,GW9662+ARE组为4 597.00,GW9662组为10 012.67,表明ARE组侵袭力最弱,而且相比对照组侵袭力明显减弱(t=12.411,P=0.000)。ARE组、GW9662组PPARγ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76±0.534和0.362±0.2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85,P=0.001;t=2.395,P=0.044);ARE组PPARγ蛋白表达量为27 688.33±3 593.06,比对照组(17 716.33±2 273.95)、GW9662+ARE组(21 816.00±1 644.07)高(t=5.159,P=0.001;t=3.038,P=0.016)。NFκB p65 mRNA表达量在GW9662+ARE组(0.346±0.149)最低,其次为ARE组(0.392±0.187),GW9662组最高(1.720±0.338),ARE组与对照组和GW96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2,P=0.007;t=7.851,P=0.000)。Caspase3 mRNA和蛋白在各组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181,P=0.376;F=0.647,P>0.05)。结论蒿甲醚可以通过上调PPARγ表达抑制NFκB的途径来抑制LLC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提示PPARγ可能为肺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患者SPECT/CT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影像特点及临床价值
    梁树君,赵斌,周绍军,孙彦,王宇翔
    2015, 42 (6):  407-40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2
    摘要 ( 1234 )   PDF(1056KB) ( 1529 )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同机装置(SPECT/CT)全身骨显像在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诊断骨转移的临床价值及影像特点。方法82例肺原发腺癌或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行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全身骨显像,术前1周内对部分骨显像阳性病灶行MRI检查。采用χ2检验分析骨转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2例肺癌患者中腺癌38例,鳞状细胞癌44例,发现骨转移38例,发生率为46.3%。其中肺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较鳞状细胞癌略高,分别为57.9%(22/38)和36.4%(16/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0.027)。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的骨转移部位以双侧肋骨较为多见,其次为脊柱骨、骨盆骨、四肢骨、颅骨等。结论肺腺癌较鳞状细胞癌易发生骨转移,骨转移以双侧肋骨多见。肺癌患者术前行SPECT/CT全身骨显像筛查骨转移,对肿瘤分期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带瘤生存患者预防抗凝治疗疗效分析
    吴铁鹰,李改兰,陈琳,韩小龙
    2015, 42 (6):  410-41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3
    摘要 ( 436 )   PDF(723KB) ( 1464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带瘤生存患者预防抗凝治疗疗效。方法将159例未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带瘤状态NSCLC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抗凝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78列)。治疗组81例在常规抗肿瘤治疗同时给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5 000单位每12小时1次,干预时间为10~30 d。对照组78例仅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结果NSCLC患者抗凝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对照组延长,分别为(15.16±2.12)s∶(13.56±4.30)s;t=3.195,P=0.001、(30.26±3.28)s∶(28.24±5.28)s;t=2.712,P=0.007。纤维蛋白原(FIB)数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3.85±0.75)g/L∶(4.25±2.65)g/L;t=2.971,P=0.003。抗凝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47%、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1,P=0.002)。治疗组1、2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96,P=0.026;χ2=4.540,P=0.046);两组1、2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34,P=0.182;χ2=0.091,P=0.39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出血(4.94%∶6.41%)、血小板减少(9.88%∶8.98%)、皮肤坏死(3.70%∶1.28%)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16,P=0.685,χ2=0.008,P=1.000,χ2=0.847,P=0.632)。结论NSCLC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可改善凝血状态,减少血栓发生,延长OS,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DKK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彭裕辉,陈建良,翁雪芬,方裕森,许镒洧
    2015, 42 (6):  414-4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4
    摘要 ( 594 )   PDF(1136KB) ( 1286 )  
    目的 探讨血清DKK1(Dickkopf-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ESCC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血清DKK1和P53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血清DKK1水平和P53自身抗体在ESCC患者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673.09±343.82)pg/ml∶(362.05±148.07)pg/ml,Z=6.158,P<0.000 1;(0.398±0.546)∶(0.069±0.050),Z=3.832,P<0.000 1]。ROC曲线显示,当血清DKK1为最佳诊断临界值588.77 pg/ml时,其在诊断ES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95%CI 为0.715~0.844,敏感性为61.9%,特异性为95.0%)。P53自身抗体诊断ESCC的AUC为0.674(95%CI为0.598~0.750,敏感性为45.3%,特异性为95.0%)。DKK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诊断食管癌的AUC为0.843(95%CI为0.788~0.897,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95.0%)。在早期ESCC,DKK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AUC为0.903(95%CI为0.845~0.961,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95.0%)。结论 血清DKK1和P53自身抗体可作为ESCC的血清诊断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40例早期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马永富,褚剑,侯晓彬,李捷,张涛,郭俊唐,杨博,李敏,梁朝阳,刘阳
    2015, 42 (6):  419-42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5
    摘要 ( 487 )   PDF(711KB) ( 1457 )  
    目的 分析根治性外科手术对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探讨术后并发症与食管癌复发、转移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24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情况。患者均采用经左侧开胸,胸内或颈部机械吻合术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其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及1、3、5年生存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率100.00%。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2例(5.00%),心率失常1例(0.42%),胃排空障碍2例(0.83%),胸腔内出血1例(0.42%),喉返神经损伤2例(0.83%),吻合口瘘1例(0.42%)。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240/240)、97.92%(235/240)、95.83%(230/240)。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结论 早期食管癌通过及时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能够获得很好的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张不同手术方式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欧阳杰,李洪,陈思远,王力斌,李爱辉,刘铭,余伟儇
    2015, 42 (6):  422-42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6
    摘要 ( 494 )   PDF(804KB) ( 1220 )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收治的102例近端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残胃食管吻合(近端胃切除组);52例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全胃切除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营养指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比较,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发生率分别为38.0%和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P=0.035)。术后感染、出血、吻合口瘘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63,P=1.000;χ2=0.001,P=0.978;χ2=0.311,P=0.577)。术后1年两组血浆总蛋白分别为(65.26±4.10)g/L、(65.33±3.75)g/L,白蛋白分别为(39.76±2.17)g/L、(39.59±2.04)g/L,血红蛋白分别为(107.33±11.10)g/L、(108.09±11.17)g/L,术后体重分别减轻1.00~8.00 kg、0.50~8.20 k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2,P=0.688;t=1.778,P=0.076;t=-1.502,P=0.133;t=-1.622,P=0.105)。术后随访时间7个月至10年,两组术后吻合口复发率分别为4.0%和5.8%,肿瘤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4.0%和2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P=0.679;χ2=0.308,P=0.579)。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3.6个月和49.8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4,P=0.109)。结论 与近端胃切除相比,全胃切除可有效减少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且不增加营养不良、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或多西他赛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世荣,赵成茂,王嵘,穆元忠,赵刚
    2015, 42 (6):  426-4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7
    摘要 ( 565 )   PDF(964KB) ( 1190 )  
    目的 比较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或替吉奥治疗进展期胃癌(AG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月在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AGC患者共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B组31例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比较两组反应率(RR)、疾病控制率(DCR)、疾病无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RR、DCR、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mPFS)、中位生存时间(mOS)分别为48.4%、67.7%、5.4个月、9.0个月;B组相应为54.8%、77.4%、6.2个月、9.8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711;χ2=0.73,P=0.393; χ2=0.51,P=0.473; χ2=0.03,P=0.829)。A组Ⅰ~Ⅱ级外周神经毒性(9.7%∶22.6%)及恶心呕吐发生率(12.9%∶32.3%)均低于B组(χ2=5.78,P=0.002;χ2=4.63,P=0.016)。结论 两种化疗方案治疗AGC的疗效相当,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一种化疗方案,且在耐受性方面优于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直肠癌鼠及细胞株中茶多酚对结直肠癌防治作用的系统评价
    刘玉婷,齐健
    2015, 42 (6):  430-43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8
    摘要 ( 351 )   PDF(2069KB) ( 1059 )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鼠及细胞株中茶多酚对结直肠癌的防治作用。方法 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资料。查找含有使用茶多酚的结直肠癌动物模型及细胞模型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4年6月 1日,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随机对照资料的筛选、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纳入17篇文献,纳入实验大鼠305只,结直肠癌细胞5株,各分为接受茶多酚处理组及对照组。①异常隐窝病灶(ACF):标准化均数差(SMD)=-3.64(95%CI为-5.73~-1.54, Z=3.40,P=0.000 7),经茶多酚处理后结直肠癌实验动物的ACF数较对照组减少,茶多酚治疗有效。②平均每只鼠带瘤数:SMD=-0.83(95%CI为-1.14~-0.51, Z=5.18, P=0.000 01),经茶多酚处理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每只鼠带瘤数下降。③细胞周期G1期:SMD=1.85(95%CI为0.03~3.66,Z=1.99,P=0.05),经茶多酚处理后实验组的结直肠癌细胞较多停滞于G1期。④细胞周期S期:SMD=-2.64(95%CI为-4.38~-0.90,Z=2.98,P=0.003),经茶多酚处理后实验组的S期细胞较对照组少。结论 在结直肠癌鼠及细胞株中茶多酚对结直肠癌有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细胞角蛋白14与肿瘤
    张维全,赵小刚
    2015, 42 (6):  436-43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09
    摘要 ( 1330 )   PDF(713KB) ( 1791 )  
    细胞角蛋白14(CK14)除在正常基底细胞表达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CK14主要表达于肿瘤中心的周边部位,在肿瘤的非侵袭性部分十分罕见,并且肿瘤的侵袭性越强,含有CK14的细胞就越多。由此看来,CK14基因在多种肿瘤的发展及转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项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非编码RNA在肿瘤耐药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连一帆,王科明
    2015, 42 (6):  439-44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0
    摘要 ( 319 )   PDF(716KB) ( 1713 )  
    长非编码RNA(lncR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增殖迁移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在许多肿瘤细胞发生耐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内外实验表明,lncRNA可以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分子作用机制来调控肿瘤细胞发生耐药,并且阻断相关靶点后可以逆转这种耐药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rim蛋白家族与肿瘤
    杨清梅,徐祖敏,官成浓
    2015, 42 (6):  442-44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1
    摘要 ( 760 )   PDF(715KB) ( 1689 )  
    研究发现部分Trim蛋白家族成员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相关。不同的Trim家族成员在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中呈差异性表达,并通过调控p53活性、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等影响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肿瘤进程。Trim家族成员可以作为抑癌基因或癌基因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机制及防治
    张光明,王征,张雪伟,耿平
    2015, 42 (6):  445-44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2
    摘要 ( 1670 )   PDF(714KB) ( 2586 )  
    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并与肿瘤转移复发密切相关。高凝状态形成机制与肿瘤、肿瘤相关治疗、合并症等相关。诊断指标主要有血小板、凝血与纤溶、P选择素和溶酶体蛋白、血液流变学等。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卧床肿瘤患者及肿瘤相关手术应预防血栓栓塞,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应用溶栓,伴有高凝状态的肿瘤患者应予化疗联合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放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孔月虹,丁继平,涂文勇
    2015, 42 (6):  448-4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3
    摘要 ( 517 )   PDF(721KB) ( 1402 )  
    肿瘤放疗能够影响机体免疫,最新研究显示适当的放疗方式能够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激活免疫细胞、释放死亡危险信号而激活免疫,产生旁观者或远位效应。随着放疗与免疫联合治疗临床评价指标研究及临床试验的开展,将有望改变传统的肿瘤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
    王文娴,张沂平
    2015, 42 (6):  452-45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4
    摘要 ( 327 )   PDF(716KB) ( 1504 )  
    小细胞肺癌(SCLC)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生成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信号通路抑制剂等。研究表明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疗效并不显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舒尼替尼等可能更适合单药治疗;信号通路抑制剂如Amuvatinib、LDE225等正在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认为SCLC对于靶向治疗不敏感,或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治疗
    王小磊,刘德泽,刘微微,贾琳,王民
    2015, 42 (6):  455-45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5
    摘要 ( 338 )   PDF(715KB) ( 1319 )  
    30%~5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脑转移。NSCLC脑转移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难点之一,治疗措施有手术、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目前推荐采用新的预后评分系统来预判患者的预后,根据预后评分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机制
    郑悦,魏素菊
    2015, 42 (6):  458-46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6
    摘要 ( 350 )   PDF(722KB) ( 1786 )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由传统的化疗转向以基因分型为指导的分子靶向治疗。其中应用较多的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类药物。然而EGFR-TKI的耐药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机制主要有EGFR基因二次突变,c-MET、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靶基因的扩增,组织表型的改变,旁路途径的激活,p53基因的缺失,细胞信号通路负反馈的减弱以及多重机制叠加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
    武新舒,赵小刚,武利存,丛波
    2015, 42 (6):  462-46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7
    摘要 ( 532 )   PDF(721KB) ( 1691 )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MPM的诊断主要依靠胸膜活检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MPM的治疗应以手术加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主要术式有胸膜外全肺切除术和胸膜部分剥脱术。放疗以三维适形为主。化疗以顺铂和培美曲塞为标准。免疫治疗的主要靶点有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胃癌中的临床应用
    陆信仰,崔凯,李胜
    2015, 42 (6):  466-46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8
    摘要 ( 361 )   PDF(715KB) ( 1190 )  
    循环肿瘤细胞(CTC)为存在于肿瘤患者外周血的一类特殊细胞,目前CTC检测已应用于胃癌患者生存期预测、术后复发的检测及个体化治疗指导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TC将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樟芝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陈清法,赵宗杰,谢海涛,张向阳,王鹏亭
    2015, 42 (6):  469-47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9
    摘要 ( 296 )   PDF(713KB) ( 1438 )  
    体外研究表明樟芝具有多个胞内靶点,影响着细胞生长、凋亡、血管新生以及侵袭和迁移。这些靶点包括肿瘤抑制基因、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转录因子、血管新生以及迁移因子、凋亡和存活调节剂。此外,樟芝还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通过增强免疫力间接地起到抗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期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张玥伟,王雪鹃,杨志,朱军
    2015, 42 (6):  472-47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20
    摘要 ( 495 )   PDF(776KB) ( 1254 )  
    中期18FFDG PET-CT能提供代谢功能和形态学的双重信息,成为评估淋巴瘤患者疗效及其预后最为敏感的手段,也成为指导临床试验设计及改变临床应用的依据。目前,如何合理化应用中期18FFDG PET-CT仍存在争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IV/AIDS相关淋巴瘤研究进展
    王迪,冯艳玲
    2015, 42 (6):  475-4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21
    摘要 ( 382 )   PDF(716KB) ( 1086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淋巴瘤(ARL)是一组异质性肿瘤,预后较差。近年来阐明的发病机制包括HIV引起的免疫损伤、EB病毒的感染及基因的改变。ARL的病理类型主要有4种,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原发渗出性淋巴瘤和浆母细胞淋巴瘤。形态学特征、免疫标记和遗传学特点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有利于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病例报道
    肝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
    惠丽娜,范开席,侯英勇,徐忠法
    2015, 42 (6):  480-48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23
    摘要 ( 281 )   PDF(686KB) ( 1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