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全身化疗同步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研究
    王翔,张世强,张有为
    2015, 42 (2):  81-8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1
    摘要 ( 326 )   PDF(757KB) ( 1424 )  
    目的探讨全身化疗同步全脑放疗(WBRT)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NSCLC脑转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全身化疗同步WBRT和全身化疗序贯WBRT。结果两组患者Ⅰ~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2.5%、25.0%、25.0%、0.0和30.0%、25.0%、12.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2,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缓解率为20.0%(8/40),对照组为22.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05)。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5±2.3)个月,对照组为(3.6±1.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3,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37.5%(15/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5%(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P<0.05)。结论全身化疗同步WBRT治疗NSCLC脑转移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好,具有较强的应用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的放疗疗效研究
    秦晓玲,杨帆,郁志龙
    2015, 42 (2):  84-8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2
    摘要 ( 489 )   PDF(687KB) ( 1334 )  
    目的探求单发与多发脑转移瘤的合理放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0例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原发灶均得到控制,30例(联合组)采用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20例(单一组)采用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处方剂量均采用45%~75%等剂量线包绕计划靶区,边缘剂量15~20 Gy,中心剂量30~45 Gy,一次完成;全脑放疗每次分割剂量为2 Gy,1次/d,5次/周,总剂量40 Gy/4周。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0.0%(27/30),单一组为60.0%(12/20),联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χ2=6.294,P=0.012);联合组和单一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50.0%(15/30)和35.0%(7/20),2年生存率分别为30.0%(9/30)和15.0%(3/20),两组1、2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96,P=0.295;χ2=1.480,P=0.224),两组均无生存3年以上的患者;分层分析显示,在单发病灶患者中,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66.7%, χ2=1.556,P=0.212),在多发病灶患者中,联合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单一组(42.3%∶29.4%, χ2=11.023,P=0.001),在单发和多发病灶患者中,两组2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5.0%∶66.7%, χ2=1.200,P=0.273;23.1%∶5.9%, χ2=3.782,P=0.052)。结论全脑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治疗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的重要手段,对于单发脑转移瘤可单独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多发脑转移瘤则应行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IK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2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薛鸣,郭明坤
    2015, 42 (2):  88-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3
    摘要 ( 468 )   PDF(679KB) ( 1474 )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8例患者按相似条件配对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放化疗后接受CIK细胞联合IL2治疗,对照组仅行放化疗。观察CIK细胞回输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生命质量改善情况。取两组患者放化疗结束时(CIK细胞治疗前)及放化疗结束后3个月 (CIK细胞治疗已结束)两个时间点,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免疫指标(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及Th1/Th2比值)。结果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19例患者经CIK细胞联合IL2治疗后精神改善者18例,食欲改善者15例,睡眠改善者12例,疲乏症状改善者3例。治疗组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66.39±9.22)%∶(42.98±7.23)%, t=5.45,P=0.00;(32.27±3.75)%∶(26.38±2.51)%, t=5.73,P=0.00],CD8+T细胞百分比降低[(17.51±1.85)%∶(20.90±2.31)%, t=5.21,P=0.00],CD4+/CD8+比值上调、Th1/Th2正置[(1.86±0.32)∶(1.27±0.19), t=7.13,P=0.00;(1.15±0.48)∶(0.91±0.30), t=2.42,P=0.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K细胞联合IL2治疗可改善NSCLC患者免疫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10例胃癌综合治疗后失败模式分析
    曾海,张为家,李爽
    2015, 42 (2):  91-9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4
    摘要 ( 471 )   PDF(748KB) ( 1494 )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及辅助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及生存情况,为胃癌综合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接受胃癌根治术及术后辅助治疗的病例110例,统计5年内各种失败模式的病例数。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生存率,卡方检验判断分化程度、肿瘤部位、性别等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110例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64%(92/110)、46.36%(51/110)、35.45%(39/110)。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为出现恶性腹腔积液,占失败原因的41.51%(22/53),腹腔淋巴结转移占30.19%(16/53),吻合口复发占13.21%(7/53),腹壁种植或肠系膜转移占9.43%(5/53),实质脏器转移占5.66%(3/53)。术后单纯化疗组5年内局部失败率为22.22%(20/90),术后同步放化疗组为15.00%(3/20)。术后单纯化疗组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4.44%、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6,P=0.627);3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40.00%(χ2=4.930,P=0.026),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3%、20.00%(χ2=7.294,P=0.00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结论腹膜转移为目前胃癌根治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的最主要失败模式。胃癌术后放化疗较单纯化疗降低了局部复发率,但未能延长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GF-1R和IGFBP-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李亭亭,康军朋,郭淑芹
    2015, 42 (2):  95-9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5
    摘要 ( 415 )   PDF(988KB) ( 1475 )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原发性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结肠癌组织和78例正常结肠黏膜中IGF1R、IGFBP3的表达,并对二者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GF1R在结肠癌中的阳性率(66.7%,52/78)显著高于对照组(24.4%,19/78),χ2=28.150,P=0.000。IGFBP3在结肠癌中的阳性率(73.1%,57/78)显著低于对照组(89.7%,70/78),χ2=7.158,P=0.007。IGF1R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χ2=5.804,P=0.016)、TNM分期(χ2=5.246,P=0.022)、淋巴结转移(χ2=12.955,P=0.000)呈明显相关性。IGFBP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TNM分期(χ2=7.096,P=0.008)、淋巴结转移(χ2=5.893,P=0.015)、远处转移(P=0.003)呈明显相关性。二者均与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IGF1R与IGFBP3的表达呈负相关(r=-0.245,P=0.03)。结论 IGF1R高表达和IGFBP3低表达与结肠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IGF1R和IGFBP3可能成为治疗结肠癌新的作用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FOLFIRI方案化疗致迟发性腹泻的关系
    李登,汪妍,王潞,朱益平
    2015, 42 (2):  99-1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6
    摘要 ( 436 )   PDF(688KB) ( 1420 )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FOLFIRI方案化疗致迟发性腹泻的关系。方法选取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201例,在FOLFIRI方案化疗前抽取外周血进行UGT1A1*28基因检测,观察并记录出现迟发性腹泻的情况。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致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关系。结果201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28纯合野生型TA6/6占77.11%(155/201),突变型TA6/7和TA7/7共占22.89%(46/201),野生型和突变型1、2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45.16%(70/155)和39.13%(18/46),3、4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9.68%(15/155)和19.57%(9/46)。基因突变型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8,P=0.190)。结论在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28基因突变型并未增加患者发生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转移瘤合理治疗模式的Meta分析
    李颖,房晓萌,姜达,董倩,张增叶,郑飞
    2015, 42 (2):  103-10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7
    摘要 ( 499 )   PDF(2927KB) ( 1194 )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脑转移瘤的合理治疗模式。方法以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外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自各数据库建立起至2012年12月30日。以Jadad评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共纳入25篇文献,2 750例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结果与单一治疗相比,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OR=0.58,95%CI为0.46~0.71,P<0.000 01);在综合治疗组中,与2种联合治疗方式相比,3种联合治疗方式能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OR=0.63,95%CI为0.50~0.80,P=0.000 1);与局部治疗相比,全身+局部治疗能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OR=0.68,95%CI为0.53~0.86,P=0.001);与全身治疗相比,全身+局部治疗能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OR=0.59,95%CI为0.41~0.86,P=0.006);在全身+局部治疗中,与2种联合治疗方式相比,3种联合治疗方式能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OR=0.52,95%CI为0.35~0.78,P=0.002);与非靶向治疗相比,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能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OR=0.76,95%CI为0.67~0.87,P<0.000 1)。结论脑转移瘤的合理治疗模式为手术、放疗、化疗3种治疗方式结合,即全身+局部治疗,如果具有应用分子靶向药物的指征,在原方案基础上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Meta分析
    许超,包赟,周菊英,涂彧
    2015, 42 (2):  109-11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8
    摘要 ( 614 )   PDF(2420KB) ( 1318 )  
    目的通过已经发表的文献来研究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可能性,以建立一个描绘和选择N0、N1期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范围的适形放疗标准。方法检索万方、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以MRI为主要或者唯一影像学诊断方式的鼻咽癌临床试验,提取数据,采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从963篇原始文献中,纳入21篇临床试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区域为咽后淋巴结(67%)和Ⅱ区淋巴结(71%);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14%、21%;低转移率淋巴结区包括ⅠA、ⅠB、Ⅵ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2%、1%。淋巴结转移规律是自上而下循序性扩展,而跳跃性转移的可能性在0.5%~7.9%之间。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一个可以预期的循序性转移规律,并且跳跃性转移是非常罕见的,以此证实了鼻咽癌N0、N1期治疗以适形放疗减少射野的方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DDX43基因与肿瘤
    陈芹,林江,钱军
    2015, 42 (2):  115-11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09
    摘要 ( 409 )   PDF(679KB) ( 1522 )  
    DEAD盒多肽43(DDX43)基因在肿瘤细胞恶性增殖、肿瘤细胞耐药及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DDX43基因在多种实体瘤和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表达增高。DDX43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出现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且与DDX43高表达和疾病的预后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链非编码RNA MEG3在肿瘤中的研究
    陈瑞东,唐文,胡端敏
    2015, 42 (2):  118-12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0
    摘要 ( 393 )   PDF(685KB) ( 1520 )  
    母源性印记基因3(MEG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转录产物不编码蛋白,属长链非编码RNA。在人类多种肿瘤组织及细胞株中存在MEG3基因表达缺失,DNA甲基化程度升高等机制与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MEG3基因及其转录产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其抑癌机制与肿瘤抑制基因p53的作用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谷氨酰胺与肿瘤代谢及其在核医学中的应用
    刘菲,朱华,林新峰,罗政,李囡,杨志
    2015, 42 (2):  122-12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1
    摘要 ( 460 )   PDF(685KB) ( 1708 )  
    许多肿瘤依赖谷氨酰胺(Gln)供能,Gln代谢被认为是除Warburg效应之外又一重要的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特征之一。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为代表的核医学分子示踪技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利用PET显像技术可以无创地探测肿瘤Gln代谢区域,为优化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环境与肿瘤干细胞的发生和发展
    张小影,王晓芳
    2015, 42 (2):  126-1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2
    摘要 ( 447 )   PDF(685KB) ( 1580 )  
    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取决于肿瘤本身,而且离不开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土壤,即肿瘤微环境。研究证实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和乏氧变化维持其干细胞的干性,并进一步加强肿瘤的浸润和侵袭能力。从微环境的血管生成和乏氧两方面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IK细胞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舒心,汪治宇
    2015, 42 (2):  130-13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3
    摘要 ( 391 )   PDF(686KB) ( 1517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经标准治疗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实体肿瘤来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许多过继免疫治疗策略已经在临床前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在临床推广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如何确保抗肿瘤免疫效应物可以大量扩增并能在体内长时间停留,如何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以及确保应用安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仍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发鼻咽癌的治疗
    马翾,李晓江
    2015, 42 (2):  134-1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4
    摘要 ( 237 )   PDF(689KB) ( 1614 )  
    目前放疗是鼻咽癌首选治疗手段且疗效令人满意,但仍有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出现复发,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有一定困难。近年来主要通过现代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等对复发鼻咽癌患者进行挽救治疗,临床效果得到认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BRCA1、BRCA2基因突变及其临床应用
    栗辰,黄焰
    2015, 42 (2):  138-14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5
    摘要 ( 526 )   PDF(674KB) ( 1575 )  
    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BRCA基因突变的研究对乳腺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转移相关机制
    钟晶敏,曾亮
    2015, 42 (2):  141-1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6
    摘要 ( 355 )   PDF(676KB) ( 1587 )  
    乳腺癌在女性中有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目前针对乳腺癌有了多种治疗方法,但是乳腺癌的转移仍是一个棘手的医学问题。目前,乳腺癌相关转移机制主要涉及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外基质的溶解、循环肿瘤细胞或播散性肿瘤细胞、肿瘤血管和肿瘤微环境等。乳腺癌相关转移机制的明确对预测和治疗乳腺癌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RNA与肺癌
    向敏,朱玲,陈艳,刘馨,王熙才
    2015, 42 (2):  144-1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7
    摘要 ( 352 )   PDF(679KB) ( 1508 )  
    微小RNA(miRNA)是短的非编码蛋白质的RNA,其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致癌和抗癌信号激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miRNA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发生、组织学类型、诊断、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肺癌最有潜力和前途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门玉,惠周光
    2015, 42 (2):  147-14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8
    摘要 ( 1584 )   PDF(681KB) ( 1838 )  
    混合型小细胞肺癌是小细胞肺癌的特殊病理亚型,其发病率和诊断率均较低,但近年来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临床特点与单纯型小细胞肺癌相似,但病变相对局限。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化疗有效率相对较低。其预后与小细胞肺癌相仿,预后因素主要有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临床分期、混合成分、肿瘤位置和大小、手术切缘等。放疗能改善局部晚期、淋巴结阳性或术后淋巴结转移较多患者的生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肥胖与卵巢癌的相关性
    李霞辉,张学梅,蒋葵
    2015, 42 (2):  150-1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19
    摘要 ( 510 )   PDF(678KB) ( 1591 )  
    肥胖不仅增加卵巢癌的发生危险,而且与卵巢癌的不良预后相关。其病因学机制可能与肥胖引起雌激素、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升高,以及多种脂肪细胞因子等因素共同作用相关,影响卵巢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保持合适的体重可以预防和控制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发宫颈癌再次放疗
    张翔,俞华
    2015, 42 (2):  153-15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20
    摘要 ( 542 )   PDF(686KB) ( 1390 )  
    盆腔脏器切除术是照射野内复发宫颈癌的首选治疗,但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并丧失盆腔脏器结构和功能。三维近距离治疗及立体定向体部放疗应用于照射野内复发宫颈癌再次放疗,提供了与盆腔脏器切除术相似的疗效、可接受的毒性反应以及保留脏器功能的机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LRC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机制
    全彦龙,周英琼
    2015, 42 (2):  157-16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2.021
    摘要 ( 418 )   PDF(688KB) ( 1260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大多首发自淋巴结。研究发现,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家族成员NLRC5在淋巴系细胞中表达明显,其可能是淋巴细胞肿瘤发生的重要基础。并且NLRC5能阻断信号传导途径中的核心组分核转录因子κB(NFκB),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同时NFκB的持续活化是DLBCL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NLRC5很可能具有抑制过度炎症反应,进而抑制DLBCL的功能,其有望成为DLBCL免疫疗法的新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