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06-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抑制NFAT5对肺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凋亡能力的影响
    蒋梦婷, 王家淳, 宗静
    2021, 48 (6):  321-32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1026-00062
    摘要 ( 359 )   HTML ( 34 )   PDF(2052KB) ( 220 )  

    目的 探讨活化T细胞核因子5(NFAT5)在肺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以及抑制NFAT5对肺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61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标本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肺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NFAT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NFAT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H1975细胞分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NC组(转染siRNA-NC)和si-NFAT5组(转染siRNA-NFAT5),采用qRT-PCR检测细胞株中NFAT5的表达水平,采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NFAT5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3.22±0.2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00±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662,P<0.001);肺腺癌组织中NFAT5的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χ2=10.357,P=0.001)和淋巴结转移(χ2=18.268,P<0.001)有关。NFAT5在对照组、NC组、si-NFAT5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6、1.01±0.05、0.31±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498,P<0.001)。对照组、NC组和si-NFAT5组3组H1975细胞转染24 h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0.70±0.01、0.55±0.01、0.35±0.01,48 h后分别为0.92±0.03、0.87±0.06、0.57±0.06,72 h后分别为1.05±0.01、0.90±0.01、0.66±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9.815,P=0.013;F=45.977,P<0.001;F=129.494,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24、48、72 h si-NFAT5组增殖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NC组(均P<0.001)。3组细胞克隆数分别为452.33±31.50、421.00±17.35、129.00±1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200,P<0.001);si-NFAT5组细胞克隆数较对照组和NC组均显著下降(均P<0.001)。3组细胞侵袭数目分别为262.67±28.02、278.00±27.50、46.00±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9.896,P<0.001);si-NFAT5组细胞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和NC组均显著降低(均P<0.001)。3组细胞相对划痕宽度分别为0.28±0.04、0.32±0.04、0.54±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889,P<0.001);si-NFAT5组细胞相对划痕宽度较对照组和NC组均显著增加(均P<0.001)。3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8±0.56)%、(3.14±0.62)%、(13.82±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4.705,P<0.001);si-NFAT5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C组(均P<0.001)。3组H1975细胞NFAT5、p-P38/P38、p-ERK1/2/ERK1/2、p-JNK/JNK蛋白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91.245,P<0.001;F=132.896,P<0.001;F=243.332,P<0.001;F=118.358,P<0.001);si-NFAT5组NFAT5、p-P38/P38、p-ERK1/2/ERK1/2、p-JNK/JNK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NC组均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 NFAT5在肺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均升高。抑制NFAT5能够抑制肺腺癌H197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并促进H1975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NFAT5抑制MAPK信号通路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MXΔN通过ERK/MAPK信号通路影响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耐药性
    阎星羽, 廉振颖, 刁玉涛, 刘红艳
    2021, 48 (6):  328-33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1230-00063
    摘要 ( 320 )   HTML ( 24 )   PDF(1369KB) ( 210 )  

    目的 探讨一种BMX可变剪切体BMXΔN参与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吉非替尼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慢病毒感染携带EGFR突变的人肺癌细胞株PC9和HCC827构建BMXΔN稳转细胞株。实验分为PC9-Vec组(阴性对照转染空载体PC9细胞)、PC9-BMX组(稳定表达BMX的PC9细胞)、PC9-BMXΔN组(稳定表达BMXΔN的PC9细胞)以及HCC827-Vec组(阴性对照转染空载体HCC827细胞)、HCC827-BMXΔN组(稳定表达BMXΔN的HCC827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0 nmol/L、0.01 nmol/L、2.00 nmol/L、50.00 nmol/L、100.00 nmol/L、200.00 nmol/L、2.00 μmol/L、4.00 μmol/L吉非替尼处理PC9-Vec组和PC9-BMXΔN组细胞,0 nmol/L、0.01 nmol/L、1.00 nmol/L、10.00 nmol/L、100.00 nmol/L、1.00 μmol/L吉非替尼处理HCC827-Vec组和HCC827-BMXΔN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 PC9-BMXΔN组细胞散落并呈现成纤维样形态。与PC9-Vec组细胞相比,PC9-BMXΔN组细胞中纤连蛋白、神经钙黏素、波形蛋白、Snail、Slug和TWIST 2的mRNA表达均上调。与PC9-Vec组和PC9-BMX组细胞相比,PC9-BMXΔN组细胞中纤连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均上调,上皮钙黏素的表达下调。与PC9-Vec组细胞相比,经0.01 nmol/L[(99.11±2.16)% vs. (91.29±1.91)%,t=-4.701,P=0.011]、2.00 nmol/L[(80.41±1.48 )% vs. (63.36±2.14)%,t=-11.324,P<0.001]、50.00 nmol/L[(80.83±5.38)% vs. (60.22±3.61)%,t=-5.507,P=0.005]、100.00 nmol/L[(75.54±3.46)% vs. (59.93±1.91)%,t=-6.836,P=0.002]、200.00 nmol/L[(77.57±6.53)% vs. (56.70±2.88)%,t=-5.064,P=0.007]、2.00 μmol/L[(70.22±3.45)% vs. (53.14±0.89)%,t=-8.309,P=0.001]、4.00 μmol/L[(68.66±4.67)% vs. (52.30±2.59)%,t=-4.882,P=0.008]浓度吉非替尼处理的PC9-BMXΔN组细胞活力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HCC827-Vec组相比,经1.00 nmol/L[(64.36±2.49 )% vs. (47.13±4.21 )%,t=-7.067,P=0.019]、10.00 nmol/L[(63.25±5.87 )% vs. (43.28±2.95)%,t=-5.267,P=0.006]、100.00 nmol/L[(49.47±5.74)% vs. (37.12±4.92)%,t=-2.830,P=0.047]、1.00 μmol/L[(49.05±3.34)% vs. (32.06±4.73)%,t=-5.073,P=0.007]吉非替尼处理的HCC827-BMXΔN组细胞活力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处理明显抑制了PC9-Vec组、PC9-BXM组和PC9-BMXΔN组细胞中p-EGFR和p-ERK1/2的表达;与PC9-Vec组(0.81±0.04)和PC9-BXM组(0.80±0.05)相比,PC9-BMXΔN组细胞p-EGFR的表达水平经吉非替尼处理8 h后(0.91±0.04)显著升高(均P<0.05);p-ERK1/2的表达经吉非替尼处理2 h后(0.64±0.06 vs. 0.38±0.12 vs. 0.37±0.14)、4 h(1.28±0.06 vs. 1.08±0.06 vs. 1.11±0.07)、8 h(0.75±0.04 vs. 0.55±0.05 vs. 0.60±0.07)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BMXΔN参与了肺癌EGFR-TKI吉非替尼耐药,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和激活ERK/MAPK通路实现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心蛋白聚糖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王子宜, 陈鸿杰, 杨宁刚, 张骏, 张向军, 于新宁, 马忠义, 戴恩来
    2021, 48 (6):  335-34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1007-00064
    摘要 ( 246 )   HTML ( 11 )   PDF(2202KB) ( 139 )  

    目的 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侵袭的影响。 方法 以膀胱癌T24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利用MTT法检测24、48、72、96 h不同浓度(0、5、10、20、30、40、50 mg/L)DCN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N对T24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MTT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DCN对T24细胞的黏附、迁移及侵袭的影响,ELISA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DCN对TGF-β1和P2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用浓度为0、5、10、20、30、40、50 mg/L DCN处理T24细胞,在24、48、72、96 h时细胞增殖活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68.64,P<0.001;F=165.81,P<0.001;F=291.02,P<0.001;F=148.93,P<0.001);用0、5、10、20、30、40和50 mg/L浓度的DCN处理T24细胞72 h时,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60.71±3.03)%、(40.82±2.09)%、(37.24±1.63)%、(25.65±2.55)%、(23.00±2.67)%、(10.78±1.17)%、(11.04±0.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 mg/L浓度时增殖活力达到最低水平,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40、50 mg/L浓度时G1期细胞达到高峰值,S期达最低,整个处理过程G2期始终保持不变。0、5、10、20、30、40、50 mg/L浓度DCN作用72 h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18±1.17)%、(21.24±1.05)%、(19.80±1.20)%、(26.52±1.40)%、(30.86±1.40)%、(52.99±1.22)%、(43.04±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8.54,P<0.001);5、10、20、30、40、50 mg/L浓度DCN凋亡率与0 mg/L浓度DCN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CN作用于T24细胞72 h时,0、40 mg/L浓度时的细胞黏附率分别为(37.14±1.35)%、(59.86±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5,P<0.001);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3.86±3.18、12.86±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36,P<0.001)。DCN作用于T24细胞48 h时,0、40 mg/L浓度时的侵袭数分别为235.14±3.44、160.86±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01)。当T24细胞被DCN处理72 h 后,0、5、10、20、30、40、50 mg/L浓度时的TGF-β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5.67±3.35、45.51±1.19、49.93±4.15、47.64±3.53、46.05±3.18、25.54±2.25、33.44±4.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4.58,P<0.001),与0 mg/L相比,5、10、20、30、40、50 mg/L浓度均对TGF-β1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P<0.001);与0 mg/L浓度相比,P21蛋白经40 mg/L DCN处理72 h后上调。结论 DCN在体外能够抑制T24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具有抗T24细胞转移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特征与剂量学因素对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长期生存影响的分析
    李晓琴, 张开贤, 李光, 郑安平, 李宝生
    2021, 48 (6):  341-349.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0205-00065
    摘要 ( 306 )   HTML ( 18 )   PDF(959KB) ( 207 )  

    目的 探究临床特征与剂量学因素对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步放化疗后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8例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剂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50.0~50.4 Gy,n=59)和高剂量组(>50.4 Gy,n=99)。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生存期(OS)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患者生存率的估算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不良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双肺V30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58例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治疗后,完全缓解19例,占12.03%;部分缓解103例,占65.19%;病情稳定27例,占17.09%;疾病进展9例,占5.70%。总有效率为77.22%。158例患者的中位OS为41个月(95%CI为25~57个月),1、3年OS率分别为76%、51%;中位PFS为24个月(95%CI为13~35个月),1、3年PFS率分别为60%、39%。其中标准剂量组患者的1、3年OS率分别为74%、56%,高剂量组分别为7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P=0.584);标准剂量组患者的1、3年PFS率分别为62%、37%,高剂量组分别为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90)。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长度,N分期,临床分期,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计划靶体积(PTV) Dmax,大体肿瘤靶体积(GTV) Dmean,左肺、右肺及双肺的V5、V10、V20、V30、Dmean均是影响患者OS、PFS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长度(HR=2.226,95%CI为1.244~3.985,P=0.007)、N分期(HR=2.819,95%CI为1.137~6.991,P=0.025)、临床分期(HR=1.897,95%CI为1.079~3.334,P=0.026)、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HR=1.805,95%CI为1.250~2.606,P=0.002)、左肺V10(HR=0.811,95%CI为0.668~0.986,P=0.035)、左肺V30(HR=0.617,95%CI为0.408~0.933,P=0.022)、右肺V20(HR=2.067,95%CI为1.010~4.231,P=0.047)、双肺V10(HR=1.299,95%CI为1.016~1.662,P=0.037)及V30(HR=2.368,95%CI为1.142~4.910,P=0.021)均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N分期(HR=2.433,95%CI为1.201~4.931,P=0.014)、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HR=2.067,95%CI为1.391~3.071,P<0.001)及双肺V30(HR=0.113,95%CI为0.018~0.719,P=0.021)均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预测OS和PFS的ROC曲线显示,双肺V30的最佳临界值均为9.5%。结论 与标准剂量组相比,提高放疗剂量未能改善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病变长度,N分期,临床分期,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左肺的V10、V30,右肺V20及双肺的V10、V30均为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N分期、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双肺V30均为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当双肺V30≤9.5%时,患者的OS和PFS均可从治疗中获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PD-L1与Treg在肿瘤免疫及治疗中的相关性
    欧惠仪, 王越, 彭承宏
    2021, 48 (6):  350-35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907-00066
    摘要 ( 517 )   HTML ( 28 )   PDF(607KB) ( 206 )  

    程序性死亡蛋白(PD-1)及其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PD-L1)是重要的共抑制分子,调节性T细胞(Treg)是重要的抑制性细胞,二者在肿瘤微环境中数量均增加,与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D-L1对Treg的发育及功能有重要影响,抗PD-1/PD-L1抗体的应用可影响Treg的增殖和功能,进而介导耐药及超进展性疾病的发生。深入了解PD-L1与Treg在肿瘤免疫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可为提高抗PD-1/PD-L1抗体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免疫检查点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吴远玲, 寿伟臻
    2021, 48 (6):  354-35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1119-00067
    摘要 ( 263 )   HTML ( 15 )   PDF(609KB) ( 155 )  

    新型免疫检查点靶标如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T细胞活化的V结构域免疫球蛋白、B7同系物3、B和T淋巴细胞弱化子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阻断它们可延缓肿瘤生长、增强免疫细胞抗肿瘤作用、提高宿主存活率,虽然这些新型免疫检查点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表观遗传标志的液体活检在实体瘤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庄伟涛, 乔贵宾
    2021, 48 (6):  358-36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918-00068
    摘要 ( 263 )   HTML ( 11 )   PDF(609KB) ( 155 )  

    表观遗传学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在肿瘤精准及微创诊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DNA甲基化、羟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检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基于表观遗传标志的液体活检研究的开展,在实体肿瘤的溯源定位、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复发监测及预后判断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分子机制
    郭世豪, 任叶青, 郭庚
    2021, 48 (6):  362-36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617-00069
    摘要 ( 286 )   HTML ( 10 )   PDF(607KB) ( 165 )  

    血管生成拟态是一种不依赖内皮细胞的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方式,是肿瘤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机制复杂多变,多种分子及信号通路(如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等)在其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对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抗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
    周晔, 于雁
    2021, 48 (6):  366-369.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1207-00070
    摘要 ( 951 )   HTML ( 26 )   PDF(609KB) ( 280 )  

    MET14外显子(METex14)跳跃突变的分子机制主要是METex14跳跃导致c-Cbl酪氨酸结合位点丢失,从而引起蛋白酶体介导的MET蛋白降解率降低,使MET信号持续激活,最终导致肿瘤发生。METex14跳跃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为3%~4%。作用于METex14跳跃突变的药物包括克唑替尼、卡马替尼、特泊替尼、沃利替尼等,且客观缓解率均较高,安全性良好。但是由于存在基因扩增、第二位点突变、旁路激活和病理类型转化等,经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药物耐药需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腺癌驱动基因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性研究
    李甜甜, 石莉程, 孔辉, 齐栩
    2021, 48 (6):  370-37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1119-00071
    摘要 ( 250 )   HTML ( 8 )   PDF(607KB) ( 117 )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肺腺癌的常见并发症。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状态与VTE发生风险有关,常见的驱动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和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等。基于肺腺癌驱动基因与VTE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根据驱动基因状态筛选出发生VTE风险高的患者,最终将常规危险因素与驱动基因联合应用评估肺腺癌并发VTE的风险,对于临床早期预防肺腺癌患者发生VTE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X2与胃肠道肿瘤
    居欣月, 胡春梅, 赵月, 唐艳
    2021, 48 (6):  374-376.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1118-00072
    摘要 ( 415 )   HTML ( 16 )   PDF(599KB) ( 198 )  

    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是一种肠特异性核转录因子,主要表达于小肠和结直肠,在正常胃黏膜不表达。CDX2参与了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其表达状态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深入研究CDX2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有望为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与宿主免疫在卡波西肉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免疫治疗
    王芳, 王鹏, 康晓静
    2021, 48 (6):  377-38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923-00073
    摘要 ( 240 )   HTML ( 9 )   PDF(606KB) ( 150 )  

    卡波西肉瘤是一种软组织多发性色素性血管瘤,其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发展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相关。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可通过干扰模式识别受体、补体系统或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系统,从而在卡波西肉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免疫调节剂、靶向药物及疫苗等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及治疗卡波西肉瘤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靶向治疗及存在的问题
    孙睿婕, 单宁宁
    2021, 48 (6):  381-38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622-00074
    摘要 ( 289 )   HTML ( 8 )   PDF(606KB) ( 174 )  

    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型免疫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嵌合抗原受体。尽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药的应用改善了患者预后,但仍需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策略应对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