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目录
    第52卷第5期封面和目录
    2025, 52 (5):  0-0. 
    摘要 ( 12 )   PDF(600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
    食管癌个体化精准综合治疗进展
    伊艳, 李宝生
    2025, 52 (5):  257-26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15-00044
    摘要 ( 24 )   HTML ( 5 )   PDF(827KB) ( 9 )  

    随着靶向、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已发生巨大变化,伴随与食管癌治疗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其综合治疗策略优化会越来越精准,加之各治疗手段的精准实施,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必将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癌外科治疗述评
    何文武, 韩泳涛
    2025, 52 (5):  262-26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10-00045
    摘要 ( 19 )   HTML ( 2 )   PDF(831KB) ( 4 )  

    食管癌是全球高发且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仍是可切除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的关键治疗方式。当前外科技术正从传统开放术式向微创胸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不断演进。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推动新辅助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在食管癌围手术期的深度融合,使其治疗模式趋于标准化与个体化并重。围手术期管理的持续优化、加速康复路径的应用显著加速了食管癌患者的术后恢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控策略亦日益规范。食管癌术式的选择日趋精准,需综合考虑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患者个体因素,术中导航、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生物标志物与免疫微环境整合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精准外科的边界。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正在向微创化、智能化、系统协同的方向快速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治疗的安全性、规范性与长期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准医学背景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研究进展
    吕晓岩, 王媛, 王军
    2025, 52 (5):  268-27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429-00046
    摘要 ( 20 )   HTML ( 2 )   PDF(830KB) ( 4 )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约85%的食管癌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其发病率与地域分布密切相关,中国等东亚国家及地区尤为突出。随着精准医学时代到来,ESCC的治疗已从单一模式发展为包含手术、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的多学科综合诊疗体系。放疗作为ESCC的核心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在技术革新与多学科协同发展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准与规范
    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一线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进展后的诊疗策略——四川省专家共识
    四川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
    2025, 52 (5):  273-28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1203-00047
    摘要 ( 24 )   HTML ( 3 )   PDF(1218KB) ( 12 )  

    中国食管癌疾病负担居全球首位,发病率地区差异显著。四川省作为食管癌高发地区,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现状。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一线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临床应用广泛,但免疫耐药后疾病进展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和共识,各级医院的治疗方案相对杂乱。鉴于此,四川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组织省内食管癌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参考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最新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订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进一步提高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推动四川省食管癌诊疗水平的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趋化因子CX3CL1/CX3CR1在裸鼠卵巢癌腹腔转移中的作用
    曾倩倩, 向红, 付丽君
    2025, 52 (5):  282-28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618-00048
    摘要 ( 18 )   HTML ( 3 )   PDF(1532KB) ( 1 )  

    目的 探究趋化因子CX3CL1/CX3CR1在裸鼠卵巢癌腹腔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只SPF级SD雌性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卵巢癌模型组20只、CX3CL1组20只,正常组不建立卵巢癌模型,卵巢癌模型组、CX3CL1组均建立卵巢癌模型,CX3CL1组给予腹腔注射20 μl浓度为10 ng/μl的CX3CL1,观察裸鼠生存状态,记录肿瘤质量、肿瘤体积、抑瘤率、腹腔积液发生率及腹腔转移率,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卵巢组织CX3CL1/CX3CR1表达,采用点二列相关分析CX3CL1/CX3CR1表达与腹腔转移率的相关性。结果 给药期间,正常组裸鼠精神状况、活动、进食、进水良好,反应灵敏,卵巢癌模型组裸鼠精神萎靡,活动量、进食、进水明显变少,反应迟钝,腹部出现硬质包块且逐渐变大,CX3CL1组裸鼠精神状况、活动、进食、进水情况均较卵巢癌模型组好,腹部硬质包块体积较卵巢癌模型组小。正常组、卵巢癌模型组、CX3CL1组小鼠生存时间分别为(14.00±0.00)、(9.24±0.67)、(12.05±0.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27,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生存时间正常组>CX3CL1组>卵巢癌模型组(均P<0.05)。卵巢癌模型组、CX3CL1组肿瘤质量分别为(1.31±0.21)、(0.62±0.1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P<0.001);肿瘤体积分别为(130.47±13.45)、(70.02±7.5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4,P<0.001);抑瘤率分别为(0.00±0.00)%、(48.96±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9,P<0.001);腹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60.00%(12/20)、25.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5);腹腔转移率分别为80.00%(16/20)、50.0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P=0.047)。各组卵巢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卵巢组织结构完整,卵泡及卵母细胞发育正常,形态良好,未见肿瘤细胞;卵巢癌模型组卵巢结构明显遭到破坏,可见大量肿瘤细胞,核仁深染且数量较多;与卵巢癌模型组比较,CX3CL1组病理结构明显改善,肿瘤细胞数量明显较少。正常组、卵巢癌模型组、CX3CL1组CX3CL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5±0.22、1.33±0.11、2.4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6,P<0.001),CX3CR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9±0.21、1.34±0.14、2.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4,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正常组比较,卵巢癌模型组卵巢组织CX3CL1、CX3CR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CX3CL1组卵巢组织CX3CL1、CX3CR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均P<0.05);与卵巢癌模型组比较,CX3CL1组卵巢组织CX3CL1、CX3CR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X3CL1、CX3CR1表达与腹腔转移率均呈负相关(r=-0.50,P=0.024; r=-0.58, P=0.012)。结论 趋化因子CX3CL1/CX3CR1在裸鼠卵巢癌中表达下调,CX3CL1/CX3CR1表达与卵巢癌腹腔转移呈负相关,激活CX3CL1/CX3CR1可显著抑制裸鼠卵巢癌腹腔转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蟾胶囊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王青, 陈婷, 高静东, 彭春雷
    2025, 52 (5):  288-29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820-00049
    摘要 ( 22 )   HTML ( 4 )   PDF(882KB) ( 3 )  

    目的 观察天蟾胶囊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IPN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60分的CIPN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顺铂/紫杉醇)和观察组(顺铂/紫杉醇+天蟾胶囊),每组各60例。治疗28 d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生命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毒分级评分。结果 治疗28 d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0(0/60)、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1,P<0.001)。对照组治疗前,治疗7、14、28 d后的NRS评分分别为(6.18±1.71)、(6.17±1.72)、(6.20±1.70)、(6.22±1.7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3, P=0.160);观察组治疗前,治疗7、14、28 d后的NRS评分分别为(6.05±1.76)、(5.17±1.42)、(3.76±1.16)、(2.00±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9, P<0.001);观察组治疗7、14、28 d后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前,治疗7、14、28 d后的NRS评分逐渐降低(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7、14、28 d后的KPS评分分别为(67.33±6.43)、(67.25±6.29)、(67.08±6.14)、(66.75±5.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8, P=0.340);观察组治疗前,治疗7、14、28 d后的KPS评分分别为(67.17±6.49)、(68.33±6.32)、(71.25±7.68)、(79.42±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3, P<0.001);观察组治疗14、28 d后的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P<0.001;t=-12.6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28 d后的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7、14 d后的KPS评分(均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显示,倦怠乏力积分:治疗前、治疗28 d后对照组分别为(3.03±0.66)、(3.03±0.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999);观察组分别为(3.02±0.60)、(1.97±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01)。胁肋胀痛积分:治疗前、治疗28 d后对照组分别为(3.05±0.68)、(3.07±0.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568);观察组分别为(3.03±0.66)、(2.02±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5,P<0.001)。面色萎黄积分:治疗前、治疗28 d后对照组分别为(2.87±0.50)、(2.85±0.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568);观察组分别为(2.93±0.55)、(1.93±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9,P<0.001)。食欲缺乏积分:治疗前、治疗28 d后对照组分别为(2.90±0.60)、(2.90±0.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999);观察组分别为(2.95±0.57)、(1.98±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01)。治疗28 d后,观察组倦怠乏力、胁肋胀痛、面色萎黄、食欲缺乏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神经毒性分级比较显示,外周感觉神经障碍评分:治疗前、治疗28 d后对照组分别为(2.54±0.50)、(2.58±0.4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P=0.690);观察组分别为(2.52±0.50)、(2.00±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9,P<0.001)。外周运动神经障碍评分:治疗前、治疗28 d后对照组分别为(2.44±0.51)、(2.36±0.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419);观察组分别为(2.46±0.50)、(2.00±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P<0.001)。神经痛评分:治疗前、治疗28 d后对照组分别为(2.14±0.49)、(2.18±0.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683);观察组分别为(2.16±0.51)、(1.72±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01);观察组治疗28 d后外周感觉神经障碍、外周运动神经障碍、神经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恶心呕吐,但两组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637)。结论 天蟾胶囊能够有效减轻CIPNP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安全性良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型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构建与效能比较
    周文考, 黄何森, 潘艺梅, 黄灵炎, 王明山, 赵方俐, 王娅, 唐慧敏
    2025, 52 (5):  295-30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716-00050
    摘要 ( 16 )   HTML ( 2 )   PDF(2843KB) ( 1 )  

    目的 构建基于2型糖尿病(T2DM)的乳腺癌患者单因素和多因素无复发生存(RFS)预测模型,并对比筛选出预测效能较高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12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合并T2DM患者202例,未合并T2DM患者710例。基于患者是否合并T2DM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行log-rank检验。将所有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640)和验证集(n=272)。采用“survival”程辑包进行乳腺癌患者R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采用“rms”程辑包分别构建基于T2DM的乳腺癌患者单因素和多因素RFS预测模型,使用临床决策曲线和校正曲线对两种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在年龄、T2DM、手术方式、腋窝处理方法、T分期、N分期、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R)1、ER2、孕激素受体(PR)、ER和PR一致性、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学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P=0.022)。生存分析显示,合并T2DM的患者5年RFS率为83.7%,无T2DM的患者5年RFS率为92.3%(χ2=16.61,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1.04,95%CI为1.03~1.06,P<0.001)、T2DM(HR=2.31,95%CI为1.49~3.55,P<0.001)、手术方式(HR=2.39,95%CI为1.20~4.77,P=0.013)、腋窝处理方法(HR=2.62,95%CI为1.72~3.98,P<0.001)、T分期(T2HR=2.13,95%CI为1.36~3.31,P<0.001;T3HR=6.90,95%CI为3.35~14.22,P<0.001)、N分期(N2HR=3.87,95%CI为2.12~7.07,P<0.001;N3HR=8.61,95%CI为4.71~15.75,P<0.001)、分子分型(Luminal B:HR=2.74,95%CI为1.17~6.36,P=0.019;HER2+HR=3.64,95%CI为1.38~9.58,P=0.009;TNBC:HR=4.40,95%CI为1.71~11.34,P=0.002)、ER1(>10%:HR=0.57,95%CI为0.37~0.90,P=0.016)、ER2(HR=0.57,95%CI为0.37~0.89,P=0.015)和PR(HR=0.56,95%CI为0.37~0.86,P=0.008)均为乳腺癌患者R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1.04,95%CI为1.02~1.06,P<0.001)、T2DM(HR=1.82,95%CI为1.16~2.85,P=0.009)、T分期(T2HR=1.60,95%CI为1.01~2.54,P=0.046;T3HR=2.64,95%CI为1.22~5.72,P=0.014)、N分期(N2HR=3.72,95%CI为2.01~6.88,P<0.001;N3HR=5.34,95%CI为2.78~10.25,P<0.001)和ER1(>10%:HR=0.63,95%CI为0.39~0.99,P=0.046)均为乳腺癌患者RFS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以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中P<0.05的10项、5项变量为基础构建单因素、多因素预测模型列线图,评估T2DM等因素对乳腺癌患者术后RFS的影响。临床决策曲线和校准曲线显示,两种模型对预测乳腺癌患者RFS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一致性均较高。ROC曲线分析显示,两模型预测训练集、验证集乳腺癌患者36、60、84个月RFS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两模型的预测效能相当。多因素模型因使用变量更少,更适合临床应用。结论 合并T2DM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年龄、T2DM、T分期、N分期、ER1均为乳腺癌术后RFS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T2DM的乳腺癌患者RFS多因素预测模型因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且使用变量更少,更适合临床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适配体筛选技术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郑思齐, 郭婷, 王敬, 田映红, 张兴梅
    2025, 52 (5):  304-30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920-00051
    摘要 ( 20 )   HTML ( 2 )   PDF(818KB) ( 7 )  

    适配体是一类能与靶标分子高亲和特异性结合的短DNA/RNA单链寡核苷酸,具有高亲和特异性、相对分子质量小、低免疫原性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生物传感器开发等领域。指数级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是一种体外筛选技术,通过多轮循环筛选,富集与靶标高亲和特异性结合的适配体,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
    孙玉娇, 于美丽, 马文静, 孙龙美, 朱兆峰, 郑媛媛
    2025, 52 (5):  309-31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1009-00052
    摘要 ( 12 )   HTML ( 1 )   PDF(852KB) ( 0 )  

    中国食管癌病例占全球的50%以上,其中大约90%的组织学亚型是鳞状细胞癌。食管癌患者初诊时50%以上已处于局部晚期或晚期,单纯手术治疗R0切除率较低,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近年来,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最有效的新辅助治疗类型仍不确定。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治疗模式有望提升局部可切除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庄伟鸿, 朱文钿
    2025, 52 (5):  315-31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910-00053
    摘要 ( 12 )   HTML ( 1 )   PDF(808KB) ( 0 )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微血管侵犯(MVI)是反映HC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术前MVI预测并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改善HCC患者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众多研究基于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影像组学、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等构建了logistic回归评分模型、列线图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多种HCC患者MVI预测模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HCC患者MVI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升,也能更好地指导HCC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死亡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郭海洋, 洪永刚, 郝立强
    2025, 52 (5):  319-32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328-00054
    摘要 ( 15 )   HTML ( 3 )   PDF(844KB) ( 3 )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高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持续攀升。虽然多种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晚期CRC预后仍不理想,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策略。铁死亡是一种依赖铁离子和脂质过氧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抵抗中具有重要作用,激活铁死亡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进一步探索铁死亡在CRC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可为CRC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膜转移癌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纪淳望, 李松, 刘联
    2025, 52 (5):  325-33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106-00055
    摘要 ( 14 )   HTML ( 1 )   PDF(851KB) ( 3 )  

    腹膜转移癌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表现,其复杂的病理特征和独特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使传统治疗效果有限。目前,腹膜转移癌的免疫治疗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聚焦新免疫靶点开发,局部与全身用药方式相结合,通过单细胞基因组学和空间转录组技术揭示肿瘤微环境特征,并借助人工智能筛选适用人群,有望有效改善患者生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髓系肉瘤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1例
    孔雪源, 王国田, 龙欣欣, 周茜茜, 李苓
    2025, 52 (5):  331-33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716-00056
    摘要 ( 18 )   HTML ( 2 )   PDF(1636KB) ( 0 )  

    髓系肉瘤是一种髓系不成熟细胞在髓外组织浸润形成的实体恶性肿瘤,可合并存在第二种血液学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具有较高的误诊率,现报道1例髓系肉瘤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全身皮疹为首发症状的FLT3-TKD阳性急性白血病1例
    刘宇璐, 房孝生, 王娜, 单宁宁
    2025, 52 (5):  334-336.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1223-00057
    摘要 ( 17 )   HTML ( 2 )   PDF(1777KB) ( 1 )  

    白血病皮肤浸润发生率低,一旦发生皮肤浸润则提示预后不良。白血病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时,发病早期容易被忽略,导致漏诊和延迟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属于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该家族参与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FLT3突变包括FLT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和FLT3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突变。现报道1例以全身皮疹为首发症状,皮肤活检考虑造血系统疾病,完善骨髓穿刺后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FLT3基因突变早期复发的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