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08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目录
    第51卷第12期封面和目录
    2024, 51 (12):  0-0. 
    摘要 ( 11 )   PDF(3311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安伟, 袁芳, 尚美美, 李媛媛, 刘惠君, 侯爱, 徐娟
    2024, 51 (12):  737-74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806-00125
    摘要 ( 13 )   HTML ( 3 )   PDF(743KB) ( 6 )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放疗前、后及放疗期间口腔唾液流量、pH值和菌群3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日至2022年12月30日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头颈放疗病区收治的首次接受放疗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15次、放疗35次、放疗后1个月、放疗后3个月5个时间点的口腔唾液流量、pH值和菌群,分析3个指标各时刻的动态变化。对鼻咽癌放疗患者放疗15次时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鼻咽癌放疗患者放疗前、放疗15次、放疗35次、放疗后1个月、放疗后3个月唾液流量分别为(16.51±1.29)、(8.64±1.31)、(5.15±1.14)、(4.78±1.36)、(5.67±1.2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171.94,P<0.001),唾液流量在放疗后1个月降至最低后回升(均P<0.05)。鼻咽癌放疗患者放疗前、放疗15次、放疗35次、放疗后1个月、放疗后3个月口腔pH值分别为8.28±0.67、5.87±0.53、5.32±0.55、6.04±0.83、6.7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43,P<0.001),pH值在放疗15次、放疗35次依次下降,放疗后1个月、放疗后3个月逐渐升高(均P<0.05)。鼻咽癌放疗患者放疗前(6%,6/100)、放疗15次(62%,62/100)、放疗35次(60%,60/100)、放疗后1个月(40%,40/100)、放疗后3个月(29%,29/100)病原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4,P<0.001),与放疗前相比,放疗15次、放疗35次病原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P=0.001;χ2=1.63,P=0.005);放疗15次与放疗35次病原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644);与放疗前相比,放疗后1个月、放疗后3个月病原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0,P=0.024;χ2=0.83,P=0.149)。10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中,70例患者发生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3级)。不同吸烟史(χ2=8.84,P=0.003)、饮酒史(χ2=23.94,P<0.001)、化疗史(χ2=40.41,P<0.001)、口腔卫生条件(χ2=8.16,P=0.004)、口腔pH值(χ2=16.83,P<0.001)、口腔病原菌(χ2=8.80,P=0.003)鼻咽癌放疗患者发生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饮酒史(OR=2.23,95%CI为1.98~6.04,P=0.006)、化疗史(OR=3.13,95%CI为2.62~6.87,P<0.001)、口腔病原菌(OR=3.11,95%CI为1.04~9.31,P=0.043)均是鼻咽癌放疗患者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鼻咽癌放疗患者唾液流量自放疗开始后逐渐降低,在放疗后1个月降至最低后回升。口腔pH值自放疗开始后至放疗35次逐渐下降,放疗后1个月至放疗后3个月逐渐升高。病原菌检出率放疗开始至放疗15次迅速增高,而放疗15次到35次增速较稳定,放疗后1个月趋于正常。饮酒史、化疗史、口腔病原菌均是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非肿块型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乳腺癌的价值
    檀双秀, 张一丹, 王颖, 于鹏丽, 孔文韬, 姚静, 陈桥梁
    2024, 51 (12):  743-74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727-00126
    摘要 ( 10 )   HTML ( 2 )   PDF(2233KB) ( 5 )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鉴别诊断非肿块型导管原位癌(DCIS)和浸润性乳腺癌(IBC)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02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CIS 32例、IBC 70例。比较非肿块型DCIS、IBC患者常规超声参数回声、微钙化、方位、后方回声、血流、腋窝淋巴结、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评分及SWE相关参数剪切波速度最大值(SWVmax)、剪切波速度最小值(SWVmin)、剪切波速度平均值(SWVmean)和剪切波速度中位数(SWVmedian),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诊断非肿块型DCIS和IBC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结果 非肿块型DCIS、IBC患者间血流(χ2=8.47,P=0.004)、腋窝淋巴结(χ2=9.11,P=0.003)、SWVmaxZ=-3.32,P<0.001)、SWVmeant=3.00,P=0.003)、SWVmedianZ=-2.69,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流(OR=3.56,95%CI为1.28~9.89,P=0.015)、腋窝淋巴结(OR=3.04,95%CI为1.10~8.42,P=0.032)和SWVmaxOR=1.40,95%CI为1.13~1.73,P=0.002)均为鉴别诊断非肿块型DCIS和IBC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血流、腋窝淋巴结、SWVmax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流、腋窝淋巴结、SWVmax、预测模型鉴别诊断非肿块型DCIS和IB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95%CI为0.52~0.76)、0.66(95%CI为0.55~0.77)、0.71(95%CI为0.60~0.81)、0.79(95%CI为0.70~0.88),预测模型的鉴别诊断价值高于血流(Z=2.92,P=0.004)、腋窝淋巴结(Z=2.94,P=0.003)、SWVmaxZ=1.88,P=0.060)单独诊断。预测模型鉴别诊断非肿块型DCIS和IBC的C-index为0.7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概率接近实际概率。DCA表明,该模型能提供较高的临床净获益,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常规超声参数中的血流、腋窝淋巴结和SWE相关参数的SWVmax均为鉴别诊断非肿块型DCIS和IBC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非肿块型DCIS和IBC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MAGEA3、HE4在肺癌患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孙浩淼, 孙海波, 孙建岭
    2024, 51 (12):  749-75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920-00127
    摘要 ( 7 )   HTML ( 3 )   PDF(921KB) ( 4 )  

    目的 探究血清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3(MAGEA3)、人附睾蛋白4(HE4)在肺癌患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收治的134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选取同期158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MAGEA3、HE4水平。以研究组治疗前MAGEA3、HE4水平均数为中界值,将肺癌患者分别分为MAGEA3高水平组(≥58.69 pg/ml,n=66)和低水平组(<58.69 pg/ml,n=68)、HE4高水平组(≥125.04 pmol/L,n=69)和低水平组(<125.04 pmol/L,n=65)。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治疗前血清MAGEA3、HE4水平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血清MAGEA3、HE4水平分别为(58.69±16.14)pg/ml、(125.04±28.49)pmol/L,对照组分别为(43.52±14.83)pg/ml、(96.85±22.33)pmol/L,研究组MAGEA3、HE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6,P<0.001;t=9.47,P<0.001)。研究组治疗后血清MAGEA3、HE4水平分别为(46.73±15.42)pg/ml、(113.26±24.73)pmol/L,治疗后血清MAGEA3、HE4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07,P<0.001;t=9.27,P<0.001)。治疗前血清MAGEA3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肺癌患者的分化程度(χ2=6.20,P=0.013)、TNM分期(χ2=7.27,P=0.007)、淋巴结转移(χ2=7.07,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血清HE4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肺癌患者的分化程度(χ2=4.93,P=0.026)、TNM分期(χ2=7.31,P=0.007)、淋巴结转移(χ2=9.85,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MAGEA3、HE4单独诊断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95%CI为0.72~0.83)、0.76(95%CI为0.70~0.81),二者联合诊断肺癌的AUC为0.87(95%CI为0.83~0.91),二者联合诊断肺癌的价值优于MAGEA3(Z=2.92,P=0.003)、HE4(Z=3.24,P=0.001)单独诊断。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MAGEA3、HE4水平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血清MAGEA3、HE4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二者联合诊断肺癌的效能更优,可作为肺癌患者辅助诊断的工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李甜, 伍杨, 张江明, 席春生
    2024, 51 (12):  755-76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910-00128
    摘要 ( 7 )   HTML ( 35 )   PDF(1758KB) ( 43 )  

    目的 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探讨老年(≥60岁)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SEER数据库检索2017年至2021年老年ccRCC患者的资料。采用R4.4.1软件将筛选后的8 183例ccRCC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训练集(n=5 728)和验证集(n=2 455)。计算老年ccRCC患者肺转移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cRC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检索到8 183例老年ccRCC患者,发生肺转移620例,肺转移发生率为7.58%。单因素分析显示,种族(白种人:OR=1.58,95%CI为1.01~2.49,P=0.046;其他:OR=1.85,95%CI为1.10~3.10,P=0.020)、性别(OR=1.32,95%CI为1.07~1.64,P=0.009)、肿瘤最大径(55~95 mm:OR=8.22,95%CI为6.11~11.07,P<0.001;>95 mm:OR=28.12,95%CI为20.81~37.99,P<0.001)、T分期(T2期:OR=15.62,95%CI为11.51~21.19,P<0.001;T3期:OR=7.93,95%CI为6.06~10.36,P<0.001;T4期:OR=28.65,95%CI为18.71~43.86,P<0.001)、N分期(OR=17.18,95%CI为13.36~22.10,P<0.001)和手术情况(OR=0.12,95%CI为0.09~0.14,P<0.001)均是老年ccRC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种族(白种人:OR=1.82,95%CI为1.07~3.09,P=0.027;其他:OR=2.18,95%CI为1.17~4.05,P=0.014)、肿瘤最大径(55~95 mm:OR=4.63,95%CI为3.13~6.86,P<0.001;>95 mm:OR=8.29,95%CI为5.28~13.02,P<0.001)、T分期(T2期:OR=2.26,95%CI为1.45~3.51,P<0.001;T3期:OR=3.38,95%CI为2.28~5.01,P<0.001;T4期:OR=2.45,95%CI为1.39~4.31,P=0.002)、N分期(OR=3.81,95%CI为2.81~5.17,P<0.001)和手术情况(OR=0.10,95%CI为0.08~0.14,P<0.001)均是老年ccRC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基于种族、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和手术情况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ccRC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95%CI为0.90~0.92)和0.91(95%CI为0.89~0.93),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优秀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实际发生概率均与预测概率较为一致,表明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较好。DCA显示,预测模型的辨别能力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较好,表明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老年ccRCC患者肺转移发生率较高,种族、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和手术情况均是老年ccRC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优秀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预测老年ccRC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刘佳奇, 王文君, 钟萍, 杨敏, 赵心恺
    2024, 51 (12):  763-76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727-00129
    摘要 ( 8 )   HTML ( 3 )   PDF(746KB) ( 1 )  

    目的 分析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患者体能状况、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海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占比)、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SM1)、癌胚抗原(CE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期后,观察组ORR为66.67%(30/45),对照组为42.22%(1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P=0.020)。观察组DCR为86.67%(39/45),对照组为66.67%(3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P=0.025)。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占比分别为(63.35±6.71)%、(35.67±3.96)%、(17.03±2.11)%,对照组分别为(52.23±5.92)%、(30.55±3.51)%、(20.64±2.83)%,观察组CD3+、CD4+占比均较对照组高(t=8.34,P<0.001;t=6.49,P<0.001),CD8+占比低(t=6.86,P<0.001)。观察组KPS评分为(95.55±9.74)分,对照组为(85.03±8.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P<0.001)。观察组VEGF、ESM1、CEA水平分别为(303.45±33.21)ng/L、(75.66±8.36)pg/ml、(7.73±0.98)ng/ml,对照组分别为(364.53±39.07)ng/L、(92.53±9.91)pg/ml、(9.95±1.13)ng/ml,观察组VEGF、ESM1、CEA均较对照组低(t=7.99,P<0.001;t=8.73,P<0.001;t=9.96,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56%(34/45),对照组为66.67%(3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P=0.352)。结论 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调节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蛋白S-棕榈酰化修饰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谌亮, 李营歌, 郑斯豪, 张偲, 颜琦璐, 宋启斌, 姚颐
    2024, 51 (12):  769-77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522-00130
    摘要 ( 16 )   HTML ( 5 )   PDF(762KB) ( 12 )  

    蛋白S-棕榈酰化是一种可逆的脂质翻译后修饰,具有调控蛋白定位、稳定性、蛋白间相互作用等功能。棕榈酰转移酶通过催化反应将棕榈酸酯添加至蛋白半胱氨酸残基上,而棕榈酰酯的去除主要通过酰基蛋白硫酯酶的催化。一些肿瘤相关蛋白S-棕榈酰化修饰发生异常改变,并且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耐药及肿瘤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进一步探讨蛋白S-棕榈酰化修饰的特点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以期为靶向蛋白S-棕榈酰化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状RN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王莉, 肖翰, 黄国福
    2024, 51 (12):  774-77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702-00131
    摘要 ( 13 )   HTML ( 3 )   PDF(745KB) ( 9 )  

    环状RNA(circRNA)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异常表达的circRNA通过作为微RNA海绵、调控基因表达、与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编码短肽或蛋白质调控TNBC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及耐药等生物学过程,参与TNBC的发生发展。circRNA是TNBC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是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治疗新靶点。进一步阐明circRNA在TNBC中的复杂作用机制,可为开发TNBC的精准化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组织中微生物群落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周名睿, 戚孟琪, 张妍妍, 史易暖, 岳川, 张妍, 刘宪强, 张岩
    2024, 51 (12):  779-78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727-00132
    摘要 ( 30 )   HTML ( 19 )   PDF(743KB) ( 18 )  

    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组织、乳腺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密切相关,人体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可通过多种途径及机制促进或抑制乳腺癌的发生。明确微生物群落与乳腺癌的关系将为乳腺癌的预防和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反应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
    伏彩红, 辛元春, 顾峰, 吴玉强, 李慧慧, 马琴, 刘喜婷, 杨磊
    2024, 51 (12):  785-78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805-00133
    摘要 ( 11 )   HTML ( 1 )   PDF(742KB) ( 10 )  

    免疫治疗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甚至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确定免疫治疗临床反应预测因子至关重要。多项研究表明,基线C-反应蛋白(CRP)升高或治疗过程中CRP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并且高CRP可能与不良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CRP在NSCLC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可能成为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癌骨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
    于德刚, 贾军梅
    2024, 51 (12):  789-79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608-00134
    摘要 ( 17 )   HTML ( 4 )   PDF(734KB) ( 11 )  

    肺癌骨转移在晚期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其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全身治疗方面,化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展现出强大的疗效;免疫治疗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为肺癌骨转移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疗法联合。抗骨转移药物如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在减少骨破坏及骨相关不良事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局部治疗方面,放疗可精准照射肿瘤病灶,缓解疼痛症状;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的骨转移病灶,恢复骨骼稳定性和功能。此外,镇痛治疗和心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这些治疗研究进展为肺癌骨转移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
    黄华玉, 宋启斌
    2024, 51 (12):  794-79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522-00135
    摘要 ( 6 )   HTML ( 1 )   PDF(722KB) ( 4 )  

    骨是前列腺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前列腺癌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存预后与生命质量。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在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可调控前列腺癌细胞在骨组织中的特异性定植,塑造有利于肿瘤细胞生存的转移前生态位,并调节骨的免疫微环境。同时,外泌体也可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成熟过程,从而导致骨重塑。进一步了解外泌体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有助于开发延缓骨转移进展的新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难治性Ⅳ期蕈样肉芽肿1例
    叶少杰, 柳嘉, 郭慧梅, 赵松颖, 薛华, 王静
    2024, 51 (12):  798-80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820-00136
    摘要 ( 8 )   HTML ( 3 )   PDF(843KB) ( 5 )  

    蕈样肉芽肿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常累及皮肤,累及重要脏器的晚期患者预后差。维布妥昔单抗已被批准为晚期蕈样肉芽肿的一线治疗,对于维布妥昔单抗治疗后无改善的难治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后续治疗选择有限,化疗效果有限。现报道1例应用维布妥昔单抗单药、受累野放疗及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吡柔比星等方案治疗效果欠佳,应用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方案后皮肤及受累脏器较前好转的Ⅳ期蕈样肉芽肿病例,以期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