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2-08-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
    孤立性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的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吴嘉钰, 刘加成
    2022, 49 (8):  449-45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303-00087
    摘要 ( 332 )   HTML ( 79 )   PDF(722KB) ( 86 )  

    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GN)的早期肺腺癌检出率不断升高,在精准靶向治疗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基于多模态的影像组学(RM)及影像基因组学等非侵入性检查,以辅助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随访,减轻临床负担。RM可分析GGN样肺腺癌不同成分、分析瘤周区域、辅助减少过度诊疗、帮助靶向治疗选择及辅助随访,在孤立性GGN样肺腺癌的诊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丙泊酚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金明, 甄书青, 王彦巧, 申红霞, 张爱民, 回丽妹
    2022, 49 (8):  453-45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305-00088
    摘要 ( 275 )   HTML ( 62 )   PDF(1981KB) ( 106 )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设对照组、5-氟尿嘧啶组(200 ng/ml)、丙泊酚低剂量组(100 ng/ml)、丙泊酚高剂量组(400 ng/ml)。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法测定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水平,q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Met mRNA与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5-氟尿嘧啶组、丙泊酚低剂量组、丙泊酚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3.32±3.02)%、(36.29±3.54)%、(62.01±4.69)%、(40.20±5.48)%(F=8.65,P=0.006);凋亡率分别为(2.36±0.41)%、(12.47±0.40)%、(6.28±0.39)%、(10.24±0.37)%(F=26.73,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穿膜数分别为(617.45±29.86)个、(125.27±24.38)个、(407.02±32.27)个、(230.74±31.59)个(F=18.33,P=0.002);迁移距离分别为(603.85±27.74) μm、(121.69±25.85) μm、(395.59±28.37) μm、(233.52±30.42) μm(F=27.02,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HGF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6.26±0.39、1.94±0.35、4.15±0.37、2.90±0.33(F=25.31,P=0.001);c-Met mRNA分别为5.85±0.30、2.04±0.32、3.89±0.31、2.94±0.32(F=12.12,P=0.003);HG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43±0.04、0.34±0.08、0.86±0.06、0.63±0.09(F=17.02,P=0.001);c-Met蛋白分别为1.63±0.14、0.39±0.15、0.93±0.11、0.64±0.17(F=19.89,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丙泊酚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具有抑制作用,且高剂量丙泊酚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其机制可能与丙泊酚抑制DU145细胞HGF、c-Met mRNA与蛋白表达进而抑制HGF/c-Met通路的激活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造影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临床价值的比较
    陈煌婧, 朱鹏飞, 张晴, 陈桂芳, 杨春林, 何英
    2022, 49 (8):  459-46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408-00089
    摘要 ( 421 )   HTML ( 56 )   PDF(1176KB) ( 106 )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穿刺活检的90例周围型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穿刺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CEUS引导的经皮穿刺活检组(CEUS组,40例)和CT引导的经皮穿刺活检组(CT组,50例),并评价两组在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与CEUS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EUS组穿刺成功率高于CT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97.5%(39/40) vs. 92.0%(46/50),P=0.337];CEUS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T组[0(0/40) vs. 12.0%(6/50),P=0.032]。而且与CT组相比,CEUS组穿刺次数少[(2.0±1.6)次 vs. (2.8±1.2)次,t=-2.43,P=0.018],穿刺时长短[(7.6±2.5) min vs. (15.3±2.6) min,t=-8.86,P<0.001],手术费用低[(1 308.4±545.6)元 vs. (2 046.4±645.3) 元,t=-2.01,P=0.046]。肺腺癌的MVD、CEUS峰值强度和增强指数均高于鳞状细胞癌[(25.4±4.9)个/HP vs. (16.6±7.3)个/HP,t=3.43,P=0.002;(46.9±6.5) db vs. (36.8±5.4)db,t=4.12,P<0.001;5.2±1.4 vs. 4.1±1.2,t=3.27,P=0.006]。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的CEUS峰值强度、增强指数均与各自病灶内MVD呈正相关(鳞状细胞癌:r=0.66,P<0.001;r=0.56,P<0.001;腺癌:r=0.62,P<0.001;r=0.70,P<0.001)。结论 与CT相比,CEUS引导的经皮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并没有获得更高的成功率,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具有用时少、费用低、无辐射、可实时动态引导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加强推广。另外,肺腺癌、鳞状细胞癌CEUS定量参数与MVD之间存在相关性,可能作为诊断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高频复发区改良临床靶区的术后放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疗效研究
    吴浦嫄, 祁亮, 王涛, 史敏科, 孙雨薇, 王立峰, 刘宝瑞, 闫婧, 任伟
    2022, 49 (8):  464-47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524-00090
    摘要 ( 324 )   HTML ( 42 )   PDF(1914KB) ( 114 )  

    目的 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采用基于术后高频复发区域改良的临床靶区(CTV)进行术后放疗(PORT)的生存疗效、预后影响因素及失败模式,为进一步优化PORT的CTV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8日至2018年11月29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治疗的ESCC根治术后患者,纳入其中的pT3-4aN0或N+、并采用基于术后高频复发区域改良的CTV进行PORT的患者。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期(O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期(LRFS),评价患者的不良反应,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并分析PORT的失败模式。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中位随访52.6个月,全组中位OS为74.1个月,1年、2年和3年OS率分别为97.6%、84.7%和71.7%;中位LRFS未达到,1年、2年和3年LRFS率分别为92.9%、78.6%和71.5%;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15/85),主要为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皮肤反应。PORT后OS的单因素分析提示,分化程度(将G1+G1~2+G2分组设为对照组,G2~3+G3分组:HR=4.19,95%CI为1.91~9.17,P<0.001;NA+基底细胞样分组:HR=4.16,95%CI为1.29~13.44,P=0.017)及术后分期(HR=2.19,95%CI为1.09~4.39,P=0.030)为OS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分化程度是影响PORT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将G1+G1~2+G2分组设为对照组,G2~3+G3分组:HR=5.24,95%CI为2.30~11.93,P<0.001;NA+基底细胞样分组:HR=4.83,95%CI为1.33~17.62,P=0.017)。首次失败模式分析显示,39例(45.9%)出现复发,22例(25.9%)为局部区域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术后15.2个月,19例(22.4%)出现远处转移,中位复发时间为术后14.1个月,其中2例(2.4%)为混合型失败;在局部区域复发中,16例(72.7%)为放射野内复发,部位以锁骨上、上中纵隔和上腹部胃周/腹腔动脉干淋巴引流区最常见;在远处转移中,肺、骨与肝转移最常见。结论 对于根治术后高危ESCC患者,采用基于术后高频复发区域改良的CTV进行PORT,生存期佳,安全性高,值得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GR、PLR及NLR变化与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赵莹, 张革红
    2022, 49 (8):  473-47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610-00091
    摘要 ( 491 )   HTML ( 51 )   PDF(730KB) ( 111 )  

    目的 探讨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 9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化疗的107例mCR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化疗前及化疗3周期后AGR、NLR及PLR值进行回顾性分析;3周期后根据疗效评价将患者分为3组:部分缓解(PR)组、病情稳定(SD)组、疾病进展(PD)组,分析各组化疗前后AGR、PLR及NLR值的变化及变化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PR组18例,SD组53例,PD组36例,3组间年龄、性别、远处转移部位、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3,P=0.721;χ2=2.94,P=0.230;χ2=2.34,P=0.674;χ2=0.80,P=0.669;χ2=5.68,P=0.224;χ2=2.06,P=0.375)。PR组患者化疗前AGR、PLR及NLR值分别为1.57±0.19、180.05±102.77、5.19(4.50,5.83),化疗后分别为1.45±0.23、115.81±55.79、1.83(1.06,2.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33;t=2.84,P=0.011;Z=-2.94,P=0.003);SD组患者化疗前AGR、PLR及NLR值分别为1.66(1.40,1.77)、158.18(103.81,236.26)、2.41(1.75,4.07),化疗后AGR、PLR及NLR值分别为1.35(1.15,1.60)、123.85(94.86,176.44)、1.49(1.27,2.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51,P<0.001;Z=-3.31,P=0.001;Z=-3.90,P<0.001);PD组患者化疗前AGR、PLR及NLR值分别为1.60(1.48,1.87)、122.07(77.14,175.72)、2.37(1.28,4.20),化疗后AGR、PLR及NLR值分别为1.26(1.08,1.40)、176.39(139.89,280.64)、4.71(3.71,6.9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49,P<0.001;Z=-3.42,P=0.001;Z=-4.18,P<0.001)。化疗前后AGR差值(OR=3.66,95%CI为1.29~10.39,P=0.015)、PLR差值(OR=0.99,95%CI为0.99~1.00,P<0.001)及NLR差值(OR=0.59,95%CI为0.49~0.70,P<0.001)与临床疗效相关,AGR差值越大,近期疗效越差;PLR及NLR差值越大,近期疗效越好。治疗前后AGR、PLR及NLR的变化值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由大到小排序为ΔNLRPLRAGRr=-0.68,P<0.001;r=-0.51,P<0.001;r=0.25,P=0.009)。结论 化疗前后AGR、NLR、PLR水平变化与mCRC患者的近期疗效相关,对于患者疗效监测及治疗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有一定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与肿瘤
    胡茹, 李东霖, 严雪冰
    2022, 49 (8):  478-48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511-00092
    摘要 ( 320 )   HTML ( 51 )   PDF(763KB) ( 87 )  

    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是最常见的RNA表观遗传修饰,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是催化m6A修饰的主要甲基化酶之一,参与调节RNA剪接、翻译及降解等生物学进程。最新研究表明METTL14不仅通过多种分子机制调控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而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预后及抗肿瘤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深入了解METTL14在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及泌尿系统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基于m6A修饰的肿瘤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标志物及药物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尼妥珠单抗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应用进展
    戴李宸, 胡莉钧, 于静萍
    2022, 49 (8):  484-489.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506-00093
    摘要 ( 369 )   HTML ( 45 )   PDF(754KB) ( 101 )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我国食管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靶向治疗开始成为ESCC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尼妥珠单抗是我国第一个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用于早期或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多项Ⅱ~Ⅲ期临床试验对尼妥珠单抗在ESC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证实其在治疗中晚期ESCC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与生存获益,同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OXA2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诊疗中的作用
    黄梦盼, 王学红, 芦永福
    2022, 49 (8):  490-49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429-00094
    摘要 ( 233 )   HTML ( 45 )   PDF(714KB) ( 101 )  

    叉头框蛋白A2(FOXA2)以其独特的DNA结合域为特征,在转录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FOXA2转录因子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可与相应靶向基因结合调控肿瘤生长和炎症反应,从而发挥癌基因的作用。深入了解人类FOXA2转录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和功能,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其作为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和诊断及预后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纳吐单抗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陆佳玲, 黄慧娟, 刘丹, 陈妍心, 马骁, 吴德沛
    2022, 49 (8):  494-49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330-00095
    摘要 ( 179 )   HTML ( 43 )   PDF(762KB) ( 77 )  

    博纳吐单抗作为靶向CD19和CD3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可诱导T淋巴细胞精准靶向CD19阳性B淋巴细胞使其凋亡,是目前国内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双特异性抗体,对初诊断、复发/难治性、微小残留病阳性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对其深入研究可为博纳吐单抗用于B-ALL患者的诱导治疗、挽救治疗和序贯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
    殷运燕, 李慧, 李雨晨, 惠慧, 许景艳
    2022, 49 (8):  499-50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408-00096
    摘要 ( 167 )   HTML ( 39 )   PDF(785KB) ( 56 )  

    近几十年来淋巴瘤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复发或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往往令人失望。研究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与组蛋白乙酰化改变有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提高淋巴瘤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通过细胞周期抑制、诱导凋亡及免疫调节等机制发挥抗淋巴瘤作用。然而单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取得的治疗效果有限,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治疗复发难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现出很好的疗效。对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方案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行总结可为淋巴瘤的治疗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普拉替尼治疗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小肠转移老年患者1例及文献复习
    李荔枝, 郝志强, 朱巍
    2022, 49 (8):  505-50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121-00097
    摘要 ( 234 )   HTML ( 41 )   PDF(2529KB) ( 83 )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诸多驱动基因中,转染重排(RET)融合基因是一种新型突变基因,存在于1%~2%的NSCLC患者中。普拉替尼是一种RET抑制剂,用于靶向治疗RET融合阳性的NSCLC成人患者。现报道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RET融合阳性NSCLC小肠转移老年患者的诊断过程、治疗方案及出现的不良反应,供临床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恶性腹膜间皮瘤1例
    陈文莉, 倪志华, 陈红宇, 畅立圣, 范德生, 刘立伟, 丁青薇
    2022, 49 (8):  509-51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0820-00098
    摘要 ( 345 )   HTML ( 41 )   PDF(3553KB) ( 123 )  

    恶性腹膜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一种罕见恶性肿瘤,本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晚期患者,通过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后,CA125降至正常,病灶评估达到稳定,患者临床获益明显。该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稳定病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