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3-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沉默PSIP1基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石雨, 陈曦, 许梦琪, 张滢滢, 冀洪海, 蒋英英
    2022, 49 (3):  129-13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0917-00022
    摘要 ( 386 )   HTML ( 70 )   PDF(11321KB) ( 161 )  

    目的 探讨沉默人PC4和SFRS1互动蛋白1(PSIP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沉默PSIP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机制。方法 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口腔鳞状细胞癌HN30细胞中PSIP1的表达,将细胞分为si-NC组(转染siRNA-NC)和si-PSIP1组(转染siRNA-PSIP1)。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SIP1的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HN30细胞内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SIP1在si-NC组、si-PSIP1组HN30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21±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0,P=0.002)。si-NC组、si-PSIP1组HN30细胞12 h的划痕愈合率分别为(48.21±4.66)%、(42.05±1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73);24 h的划痕愈合率分别为(86.61±6.06)%、(67.76±3.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1,P<0.001);两组细胞穿膜数目分别为(91.00±7.05)个、(23.34±4.98)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20,P<0.001);与si-NC组相比,si-PSIP1组HN30细胞的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均P<0.001)。si-NC组、si-PSIP1组HN30细胞中上皮钙黏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2、1.43±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36);神经钙黏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4、0.57±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07);与si-NC组相比,si-PSIP1组HN30细胞的上皮钙黏素蛋白表达上调,神经钙黏素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沉默PSIP1可显著抑制HN30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SIP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EMT途径的影响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对二线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盛晓安, 汪超, 肖鑫, 童斯浩
    2022, 49 (3):  134-139.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0115-00023
    摘要 ( 332 )   HTML ( 56 )   PDF(4122KB) ( 207 )  

    目的 观察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对二线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0例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培美曲塞+顺铂治疗,观察组采用培美曲塞+顺铂+安罗替尼治疗。比较两组肿瘤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变化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个周期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ORR分别为5.56%(2/36)、18.18%(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174);对照组、观察组DCR分别为58.33%(21/36)、81.82%(36/44),观察组D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3,P=0.02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4.0个月、6.0个月,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7,P<0.001);两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13.0个月、1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P=0.212)。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21.72±5.42)ng/L vs. (36.97±7.53)ng/L,t=14.13,P<0.001;(16.61±4.14)ng/L vs. (38.85±8.61)ng/L,t=23.09,P<0.001]、CEA[(4.91±1.58)ng/ml vs. (6.62±2.84)ng/ml,t=4.64,P<0.001;(3.07±1.32)ng/ml vs. (7.08±3.31)ng/ml,t=11.50,P<0.001]、CA199[(16.83±5.23)U/ml vs. (20.95±7.94)U/ml;t=3.75,P<0.001;(13.37±5.85)U/ml vs. (21.66±8.72)U/ml,t=7.55,P<0.00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CEA、CA19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78,P<0.001;t=5.68,P<0.001;t=2.76,P=0.007)。观察组血压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11/44) vs. 2.78%(1/36),χ2=7.67,P=0.006]。结论 培美曲塞+顺铂+安罗替尼方案用于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可提高DCR、延长患者PFS,改善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可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最佳剂量探讨
    高世乐, 芦东徽, 刘美琴, 徐兴军, 马欢, 张羽
    2022, 49 (3):  140-14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0813-00024
    摘要 ( 271 )   HTML ( 35 )   PDF(4342KB) ( 125 )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确诊的NSCLC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采用多西他赛+顺铂化疗)、阿帕替尼A组[采用阿帕替尼(0.25 g)+多西他赛+顺铂治疗]和阿帕替尼B组[采用阿帕替尼(0.50 g)+多西他赛+顺铂治疗],每组23例。比较3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阿帕替尼B组1例患者因发生急性心肌梗塞退出临床研究。治疗4个周期后,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ORR分别为17.39%(4/23)、47.83%(11/23)和54.55%(1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24);阿帕替尼B组ORR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P=0.009);阿帕替尼A组和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5,P=0.028;χ2=0.20,P=0.652)。3组患者DCR分别为47.83%(11/23)、78.26%(18/23)和86.36%(19/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3,P=0.011);阿帕替尼B组DCR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P=0.006);阿帕替尼A组和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57,P=0.033;χ2=0.51,P=0.477)。3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6.8、9.2、9.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P=0.022);与单纯化疗组相比,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显著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36;χ2=8.60,P=0.029);与阿帕替尼A组相比,阿帕替尼B组虽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P=0.201)。3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5.2、7.7、8.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P=0.026);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较,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患者显著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1,P=0.039;χ2=8.36,P=0.031);与阿帕替尼A组相比,阿帕替尼B组虽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P=0.186)。3组患者乏力[34.78%(8/23) vs. 65.22%(15/23) vs. 72.73%(16/22),χ2=7.50,P=0.024]、高血压[4.35%(1/23) vs. 34.78%(8/23) vs. 68.18%(15/22),χ2=20.07,P<0.001]、手足综合征[4.35%(1/23) vs. 43.48%(10/23) vs. 72.73%(16/22),χ2=22.28,P<0.001]、口腔黏膜炎[8.70%(2/23) vs. 39.13%(9/23) vs. 72.73%(16/22),χ2=19.26,P<0.00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化疗组相比,阿帕替尼A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阿帕替尼B组乏力、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P=0.009;χ2=9.68,P=0.002;χ2=6.51,P=0.011;χ2=20.00,P<0.001;χ2=22.37,P<0.001;χ2=19.21,P<0.001)。结论 阿帕替尼(0.50 g)联合化疗在晚期NSCLC疗效优于单纯化疗,阿帕替尼(0.25 g)和阿帕替尼(0.50 g)均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增加治疗剂量不能取得更长生存获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喜炎平注射液预防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刘佳, 葛小林, 狄晓珂, 史玉静, 曾玉婷
    2022, 49 (3):  146-15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0210-00025
    摘要 ( 401 )   HTML ( 26 )   PDF(3468KB) ( 194 )  

    目的 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对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放疗科2020年1月至9月收治的70例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行标准同步放化疗,试验组行同步放化疗联合喜炎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放疗期间发生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计数[4.57(2.52)×109/L vs. 5.59(2.23)×10 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2.95(1.66)×109/L vs. 3.69(1.56)×10 9/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44,P=0.151;Z=1.52,P=0.130);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4.28(2.50)×109/L vs. 4.25(1.88)×10 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2.99(2.50)×109/L vs. 2.94(1.61)×10 9/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7,P=0.503;Z=0.69,P=0.489);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7,P=0.443;Z=1.08,P=0.279;Z=1.06,P=0.289;Z=0.68,P=0.49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症指标PCT[0.02(0.03)μg/L vs. 0.02(0.05)μg/L]及IL-6[0.04(0.21)μg/L vs. 0.04(0.12)μ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0,P=0.482;Z=0.77,P=0.439);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指标PCT[0.06(0.17)μg/L vs. 0.03(0.08)μg/L]及IL-6[0.10(0.25)μg/L vs. 0.01(0.08)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8,P=0.038;Z=2.92,P=0.003);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指标PCT及IL-6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20,P=0.230;Z=1.19,P=0.23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指标PCT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P=0.005),血清炎症指标IL-6水平较治疗前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P=0.158)。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以Ⅰ~Ⅱ级居多,对照组24例,试验组28例;对照组发生Ⅲ~Ⅳ级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8例,试验组1例,两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35)。治疗期间大多数患者放射性肺炎评级为0级;对照组发生轻度放射性肺炎(Ⅰ~Ⅱ级)患者10例,试验组6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发生Ⅲ级放射性肺炎的患者各2例;两组均无Ⅳ级放射性肺炎发生,两组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P=0.720)。结论 在食管癌放疗患者中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能够预防治疗后血清炎症指标PCT水平的升高,降低放射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宫颈癌2018与2009 FIGO分期的比较及预后因素分析
    袁晨阳, 周菊英, 杜霄, 纪环, 赵天翼
    2022, 49 (3):  151-16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1015-00026
    摘要 ( 581 )   HTML ( 47 )   PDF(9328KB) ( 150 )  

    目的 比较宫颈癌患者在2009和2018两版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分布和预后差异,并分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2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009和2018 FIGO分期分别对病例进行分期,计算Kendall τb系数比较两种分期病例分布的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各期预后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2009 FIGO分期中有1例ⅠB1期因镜下浸润深度<5 mm降至ⅠA1期,51例ⅠB1期因2 cm<肿瘤最大径≤4 cm上升至ⅠB2期,43例ⅠB2期因肿瘤最大径>4 cm上升至ⅠB3期,119例因盆腔淋巴结转移上升至ⅢC1期,11例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上升至ⅢC2期。两种分期病例分布一致性较好(τb=0.61,P<0.001)。2018(ⅠA、ⅠB、Ⅱ、ⅢA、ⅢB、ⅢC1、ⅢC2、Ⅳ)、2009(ⅠA、ⅠB、Ⅱ、ⅢA、ⅢB、Ⅳ)FIGO各期患者以及不同T分期(T1、T2、T3、T4)患者的总生存期(OS)(χ 2=107.13,P<0.001;χ2=93.02,P<0.001;χ2=92.74,P<0.001)和无进展生存期(PFS)(χ2=91.95,P<0.001;χ2=77.69,P<0.001;χ2=73.2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18 FIGOⅠB和ⅢC期的OS(χ2=20.71,P<0.001)与PFS(χ2=24.2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ⅢC1期和ⅠB2期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P=0.0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88,95%CI为1.08~3.28,P=0.026)、病理类型(HR=2.11,95%CI为1.04~4.27,P=0.038)、淋巴结转移(HR=2.18,95%CI为1.34~3.56,P=0.002)、宫旁扩散(HR=2.56,95%CI为1.52~4.29,P<0.001)、肿瘤最大径(HR=1.98,95%CI为1.18~3.30,P=0.009)、治疗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阳性(HR=4.49,95%CI为2.09~9.68,P<0.001)、治疗前血红蛋白(HB)水平(HR=0.58,95%CI为0.35~0.96,P=0.035)均为影响宫颈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按2018 FIGO分期,ⅠB1、ⅠB2、ⅠB3期患者5年OS率分别为100%、97.1%、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P=0.020),ⅠB1和ⅠB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P=0.019);按2009 FIGO分期,ⅠB1、ⅠB2期患者5年OS率分别为95.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P=0.003)。对于2018 FIGOⅠB期患者,治疗后SCCA阳性(HR=1 172.50,95%CI为10.37~132 554.51,P=0.003)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化程度(HR=0.09,95%CI为0.01~0.81,P=0.032)、治疗方式(HR=0.17,95%CI为0.04~0.71,P=0.015)、治疗后SCCA阳性(HR=190.68,95%CI为14.27~2 547.67,P<0.001)均为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2009 FIGOⅠB期患者,分期(HR=9.56,95%CI为2.38~38.32,P=0.001)、治疗后SCCA阳性(HR=126.32,95%CI为12.36~1 290.60,P<0.001)、淋巴结转移(HR=20.07,95%CI为3.63~111.11,P=0.001)均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化程度(HR=0.11,95%CI为0.02~0.63,P=0.013)、治疗方式(HR=0.22,95%CI为0.06~0.75,P=0.015)、治疗后SCCA阳性(HR=43.83,95%CI为7.94~241.84,P<0.001)均为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按2018 FIGO分期,ⅡA、ⅡB期患者5年OS率分别为95.7%、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01);ⅡA、ⅡB期患者5年PFS率分别为83.1%、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按2009 FIGO分期,ⅡA、ⅡB期患者5年OS率分别为90.9%、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0.003);ⅡA、ⅡB期患者5年PFS率分别为75.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44)。对于2018 FIGOⅡ期患者,病理类型(HR=20.28,95%CI为2.93~140.32,P=0.002)、分期(HR=4.35,95%CI为1.02~18.55,P=0.047)均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2009 FIGOⅡ期患者,病理类型(HR=5.82,95%CI为1.62~20.94,P=0.007)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HR=3.09,95%CI为1.22~7.85,P=0.017)、淋巴结转移(HR=2.07,95%CI为1.22~3.51,P=0.007)均为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2018 FIGOⅢ期患者,肿瘤最大径(HR=3.31,95%CI为1.45~7.56,P=0.005)、治疗后SCCA阳性(HR=4.67,95%CI为1.22~17.86,P=0.024)均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HR=4.15,95%CI为1.47~11.77,P=0.007)、治疗后SCCA阳性(HR=3.96,95%CI为1.45~10.86,P=0.007)均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018和2009 FIGO分期在宫颈癌患者中分布一致性较好,2018 FIGOⅠB期对预后的判断更具优势,但是ⅢC期并不能准确地判断预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肿瘤最大径是较为重要的预后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NUF2与肿瘤预后
    任梦, 杨璐, 赵晓婷, 岳文涛
    2022, 49 (3):  164-16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1025-00027
    摘要 ( 353 )   HTML ( 33 )   PDF(2630KB) ( 195 )  

    NUF2负责动粒-微管的附着,在细胞有丝分裂期间姐妹染色单体的正确分离中起关键作用。NUF2在肝细胞癌、胰腺癌、食管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有效标志物。进一步阐述NUF2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将为NUF2应用于临床肿瘤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肿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严丹方, 王立宏, 叶红星, 严森祥
    2022, 49 (3):  168-17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104-00028
    摘要 ( 567 )   HTML ( 35 )   PDF(3982KB) ( 292 )  

    人工智能是一种使用计算机算法来复制或模拟人类的行为,使机器拥有和人类相似的能力。随着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放疗的各个阶段均有巨大应用价值。图像分割是人工智能靶区勾画的前提,常用的应用于临床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深度学习和基于图谱库的自动分割方法。人工智能勾画危及器官技术较成熟,可显著缩短勾画时间,提高效率;勾画肿瘤靶区初有成就,在精确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技术使放疗靶区勾画越来越高效,一致性、重复性均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望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引起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曾艳, 罗盼, 王子琪, 吴伟莉
    2022, 49 (3):  173-176.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0922-00029
    摘要 ( 216 )   HTML ( 24 )   PDF(2960KB) ( 344 )  

    铁死亡是一种由脂质活性氧驱动的铁依赖形式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临床药物如青蒿素衍生物、伊曲康唑、柳氮磺胺吡啶、葫芦素B、紫杉醇、双硫仑/铜等可通过不同机制诱发头颈部肿瘤铁死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对临床常用药物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诱导铁死亡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可为头颈部肿瘤铁死亡的靶点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炎性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预测价值
    罗宏, 殷红, 胡广越, 陶红
    2022, 49 (3):  177-18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1115-00030
    摘要 ( 227 )   HTML ( 35 )   PDF(3005KB) ( 214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延长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还能对肿瘤实现持久应答。然而,ICI的疗效在不同类型NSCLC患者中存在显著异质性,目前仍缺乏普遍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ICI治疗的获益情况。炎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清中多种炎性标志物也成为反映免疫状态的临床指标,如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指标。这些炎性标志物简单易得,与多种实体肿瘤的预后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放疗进展
    纪环, 周菊英, 马辰莺, 徐晓婷, 秦颂兵
    2022, 49 (3):  181-18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104-00031
    摘要 ( 276 )   HTML ( 41 )   PDF(3008KB) ( 267 )  

    脑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之一,且预后差。化疗、手术对其治疗效果有限。放疗作为标准治疗方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单纯放疗包括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疗以及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随着放疗的不断发展以及基因测序的进步,放疗现已与靶向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药物联合应用在NSCLC脑转移的治疗中,可改善NSCLC脑转移患者的生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ncRNA、circRNA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化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
    张俊鹏, 于燕燕, 李宝生
    2022, 49 (3):  185-189.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104-00032
    摘要 ( 237 )   HTML ( 31 )   PDF(3732KB) ( 285 )  

    长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是两类重要的非编码RNA,可通过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基因表达。lncRNA、circRNA不仅能够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放化疗预后情况,还可以通过竞争性内源RNA机制、调控PI3K/Akt/mTOR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DNA及蛋白质修饰、调节细胞周期等多种途径影响ESCC放化疗敏感性。对lncRNA、circRNA调控ESCC放化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指导筛选患者人群,提高ESCC患者放化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Allo-HSCT术后浆细胞瘤样PTLD 1例
    杨建军, 张赵光, 郭燕, 毕可红
    2022, 49 (3):  190-19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10908-00033
    摘要 ( 220 )   HTML ( 19 )   PDF(20663KB) ( 86 )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一种罕见且致死率高的并发症。现报道1例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青年女性患者,接受Allo-HSCT后并发浆细胞瘤样PTLD,应用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甲泼尼龙治疗后缓解,截至2021年9月7日,浆细胞瘤未复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