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目录
    第52卷第2期封面和目录
    2025, 52 (2):  0-0. 
    摘要 ( 10 )   PDF(3460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准与规范
    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工作组
    2025, 52 (2):  67-7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1223-00011
    摘要 ( 59 )   HTML ( 9 )   PDF(1970KB) ( 55 )  

    癌因性厌食是指因肿瘤本身和(或)其治疗所引发的食欲减退或丧失,其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味觉改变、早饱或吞咽困难等,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还与生存期缩短、抗肿瘤治疗依从性降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增加、生命质量下降等多种严重不良事件紧密相关。癌因性厌食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在防治方面存在紧迫性,但医患对其认识和管理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和康复专家委员会邀请我国相关领域专家,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现状并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总结了癌因性厌食的筛查和诊断标准,系统性地提出了综合管理策略。本共识将成为临床医生诊疗癌因性厌食的重要参考,可更好地规范癌因性厌食诊疗措施,做到积极筛查、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ALKBH5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马培晗, 张灵敏, 李茜, 路宁, 温华, 张明鑫
    2025, 52 (2):  79-8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607-00012
    摘要 ( 24 )   HTML ( 6 )   PDF(3611KB) ( 12 )  

    目的 研究m6A去甲基化酶ALKBH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LKBH5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细胞(Het-1A)和ESCC细胞株(Eca109、KYSE30、KYSE150、KYSE410)中的表达;构建ALKBH5过表达/沉默的瞬转细胞株(siRNA转染后分为si-ALKBH5-1组、si-ALKBH5-2组)及对照细胞株;分别采用MTT法、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凋亡实验研究ALKBH5对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及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测序(MeRIP-seq)技术测序交集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RT-qPCR检测ALKBH5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LKBH5 RNA在Het-1A、Eca109、KYSE30、KYSE150及KYSE410细胞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28、0.46±0.02、0.23±0.10、0.04±0.02、0.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4.60,P<0.001);蛋白质印迹法显示,ALKBH5蛋白在Het-1A、Eca109、KYSE30、KYSE150及KYSE410细胞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03、0.88±0.04、0.66±0.01、0.69±0.01、0.9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90,P<0.001);MTT实验显示,KYSE30细胞对照组与ALKBH5过表达组72 h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86±0.01、1.2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3, P<0.001);KYSE150细胞对照组与ALKBH5过表达组72 h的A值分别为1.00±0.03、1.4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0, P<0.001);KYSE30细胞对照组与si-ALKBH5-1、si-ALKBH5-2组96 h的A值分别为0.98±0.01、0.85±0.02、0.8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97, P<0.001),KYSE30细胞对照组的A值均大于si-ALKBH5-1、si-ALKBH5-2组(均P<0.001);KYSE410细胞对照组与si-ALKBH5-1、si-ALKBH5-2组72 h的A值分别为1.28±0.02、1.15±0.02、1.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7, P=0.003),KYSE410细胞对照组A值均大于si-ALKBH5-1、si-ALKBH5-2组(P=0.020;P=0.003)。细胞划痕实验显示,划痕后48 h,KYSE30细胞对照组与过表达ALKBH5组的迁移率分别为(27.39±0.54)%、(48.89±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P=0.004);KYSE150细胞对照组与过表达ALKBH5组的迁移率分别为(39.67±0.43)%、(62.2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5,P<0.001);KYSE30细胞对照组与si-ALKBH5-1、si-ALKBH5-2组的迁移率分别为(25.08±1.86)%、(18.75±1.59)%、(7.67±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28,P<0.001),KYSE30细胞对照组的迁移率均大于si-ALKBH5-1、si-ALKBH5-2组(P=0.010;P<0.001);KYSE410细胞对照组与si-ALKBH5-1、si-ALKBH5-2组的迁移率分别为(38.70±0.41)%、(28.27±1.01)%、(19.4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0.20,P<0.001),KYSE410细胞对照组的迁移率均大于si-ALKBH5-1、si-ALKBH5-2组(均P<0.001)。细胞凋亡实验显示,KYSE30细胞对照组与过表达ALKBH5组的凋亡率分别为(9.59±0.88)%、(4.81±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P=0.001);KYSE150细胞对照组与过表达ALKBH5组的凋亡率分别为(8.36±0.09)%、(6.42±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0,P<0.001);KYSE30细胞对照组与si-ALKBH5-1、si-ALKBH5-2组的凋亡率分别为(4.31±0.19)%、(5.72±0.30)%、(8.94±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6,P<0.001),KYSE30细胞对照组的凋亡率均小于si-ALKBH5-1、si-ALKBH5-2组(P=0.049;P<0.001);KYSE410细胞对照组与si-ALKBH5-1、si-ALKBH5-2组的凋亡率分别为(4.45±0.36)%、(5.40±0.11)%、(6.64±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6,P<0.001),KYSE410细胞对照组的凋亡率均小于si-ALKBH5-1、si-ALKBH5-2组(P=0.016;P<0.001)。通过RNA-seq及MeRIP-seq技术测序交集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IGF2BP3,RT-qPCR结果显示,KYSE30中IGF2BP3的相对表达量在对照组和过表达ALKBH5组分别为1.01±0.10、1.4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P=0.015);KYSE150中IGF2BP3的相对表达量在对照组和过表达ALKBH5组分别为1.00±0.10、1.94±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07);KYSE410中IGF2BP3的相对表达量在对照组和si-ALKBH5-1、si-ALKBH5-2组分别为1.01±0.14、0.67±0.04、0.4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6,P=0.001),KYSE410对照组中IGF2BP3的相对表达量均大于si-ALKBH5-1、si-ALKBH5-2组(P=0.017;P=0.001)。结论 ALKBH5在ESCC细胞株中低表达,但ALKBH5过表达时可促进ES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可能与某种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关。IGF2BP3可能是ALKBH5作用的下游靶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RI联合血清lncRNA KCNQ1OT1、miR-204-5p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王智宝, 李广现, 张昕昕, 崔伟, 张微
    2025, 52 (2):  89-9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727-00013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1024KB) ( 7 )  

    目的 探讨MRI联合血清长非编码RNA(lncRNA)KCNQ1OT1、微RNA-204-5p(miR-204-5p)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转移组(n=31)和未转移组(n=39)。比较两组的MRI特征及血清lncRNA KCNQ1OT1、miR-204-5p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 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乳腺癌患者肿瘤最大径(χ2=4.28,P=0.039)和Ki-67表达情况(χ2=10.8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患者的内部强化类型(χ2=6.60,P=0.037)、周围血管管径(t=4.33,P<0.001)、周围血管根数(t=4.38,P<0.001)、表观扩散系数(t=3.59,P=0.001)以及MRI淋巴结状态(χ2=29.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转移组血清lncRNA KCNQ1OT1水平高于未转移组(1.41±0.32比0.99±0.18,t=6.94,P<0.001),miR-204-5p水平低于未转移组(0.72±0.17比1.03±0.21,t=6.66,P<0.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204-5p可能与lncRNA KCNQ1OT1存在靶向关系。ROC曲线分析显示,MRI特征、血清lncRNA KCNQ1OT1、miR-204-5p水平和三者联合检测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3、0.858、0.843、0.946,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优于MRI特征、血清lncRNA KCNQ1OT1、miR-204-5p水平单独检测(Z=3.29,P=0.001;Z=2.07,P=0.038;Z=2.23,P=0.026)。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lncRNA KCNQ1OT1水平上调,miR-204-5p水平下调,且MRI特征联合血清lncRNA KCNQ1OT1、miR-204-5p预测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DHCR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姬海涛, 王延峰, 刘永成, 郝楠
    2025, 52 (2):  94-10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727-00014
    摘要 ( 21 )   HTML ( 3 )   PDF(1798KB) ( 9 )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DHCR7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DHCR7 mRNA 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Sangerbox 3.0和TIMER数据库分析DHCR7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浸润水平的相关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HCR7 mRNA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DHCR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HCR7表达对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UALCAN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χ2=18.15,P<0.001)、Grade分级(χ2=16.32,P<0.001)及TP53突变状态(χ2=20.12,P<0.001)的胃癌患者DHCR7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DHCR7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10年总生存(OS)率(HR=1.55,95%CI为1.31~1.84,P<0.001)、10年无进展生存(PFS)率(HR=1.67,95%CI为1.36~2.05,P<0.001)及10年进展后生存(PPS)率(HR=1.81,95%CI为1.43~2.28,P<0.001)显著低于DHCR7低表达组。免疫浸润分析显示,DHCR7表达与胃癌的综合评分(r=-0.51,P<0.001)、基质细胞评分(r=-0.48,P<0.001)、免疫细胞评分(r=-0.45,P<0.001)、CD4+ T细胞(r=-3.01,P<0.001)、巨噬细胞(r=-0.40,P<0.001)、中性粒细胞(r=-0.32,P<0.001)及树突状细胞(r=-0.37,P<0.001)浸润水平均呈负相关,与胃癌细胞纯度呈正相关(r=0.15,P<0.001)。q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1.86±0.51)比较,DHCR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3.43±0.13)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9,P<0.001)。DHCR7在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06±0.19,在4种胃癌细胞(HGC-27、AGS、SNU-1与SGC-7901)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0±0.26、1.88±0.11、1.51±0.04和2.63±0.20,DHCR7在上述5种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4,P<0.001),正常胃黏膜细胞的DHCR7相对表达量分别与上述4种胃癌细胞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3;P=0.017;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HCR7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80.0%(96/12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68.3%(82/120)(χ2=56.84,P<0.001)。DHCR7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肿瘤最大径(χ2=40.17,P<0.001)、组织学分级(χ2=16.20,P<0.001)及pTNM分期(χ2=16.9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HCR7表达水平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基于TCGA数据库,95%CI为0.68~0.83,P<0.001)、0.97(120例胃癌临床样本,95%CI为0.95~0.99,P<0.001)。结论 DHCR7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胃癌诊断和预后的新型标志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LR、TNF-α水平对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的预测分析
    邢辉, 谭莹, 王秀珍, 李瑞, 刘霞
    2025, 52 (2):  101-106.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522-00015
    摘要 ( 17 )   HTML ( 0 )   PDF(995KB) ( 10 )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巨块型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3年2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行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的106例巨块型肝癌患者病历资料,术后6周评估疗效,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缓解组、未缓解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检测两组NLR、TNF-α水平,采用点二列相关性分析不同时间段NLR、TNF-α水平与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的关系,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段NLR、TNF-α水平对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6周,106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中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48例,疾病进展20例,病情稳定25例,总缓解率为57.55%(61/106)。术前,缓解组(n=61)NLR[(2.26±0.13)比(2.43±0.12),t=6.87,P<0.001]、TNF-α水平[(36.20±4.38)pg/ml比(42.74±5.74)pg/ml,t=6.66,P<0.001]均低于未缓解组(n=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 d,缓解组与未缓解组NLR[(6.16±3.22)比(6.22±3.30),t=0.09,P=0.925]、TNF-α水平[(48.84±7.22)pg/ml比(49.13±7.34)pg/ml,t=0.20,P=0.8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缓解组NLR[(2.60±0.18)比(2.82±0.26),t=5.15,P<0.001]、TNF-α水平[(38.20±6.30)pg/ml比(45.57±5.79)pg/ml,t=6.16,P<0.001]均低于未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NLR、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2.43,P<0.001;F=54.45,P<0.001;F=76.23,P<0.001;F=15.61,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 d、术后7 d的NLR、TNF-α水平均更高,但两组术后7 d NLR、TNF-α水平均低于术后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及术后7 d NLR、TNF-α水平与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r=0.42,P<0.001;r=0.49,P<0.001;r=0.43,P<0.001;r=0.46,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及术后7 d NLR、TNF-α水平单独预测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95%CI为0.656~0.844)、0.788(95%CI为0.699~0.877)、0.751(95%CI为0.652~0.850)、0.788(95%CI为0.700~0.876),术前及术后7 d NLR、TNF-α水平联合预测的AUC分别为0.818(95%CI为0.736~0.900)、0.813(95%CI为0.730~0.897)。术前及术后7 d NLR、TNF-α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的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及术后7 d时NLR、TNF-α水平均与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有关,且术前及术后7 d NLR、TNF-α水平联合检测对巨块型肝癌患者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效果均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Breg细胞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机制及相关治疗靶点
    王熙博, 田宝文, 陈士巧
    2025, 52 (2):  107-11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522-00016
    摘要 ( 46 )   HTML ( 5 )   PDF(838KB) ( 22 )  

    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即产生免疫逃逸;近年来调节性B(Breg)细胞在肿瘤免疫研究中备受瞩目。Breg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作用,该领域的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靶点和思路,但Breg细胞的表型分类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复杂机制仍有待于系统解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钟基因Period家族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叶永英, 邹艳, 陈天明, 吴伟莉
    2025, 52 (2):  113-11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927-00017
    摘要 ( 17 )   HTML ( 2 )   PDF(828KB) ( 5 )  

    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是最常见的一类异质性恶性肿瘤。超过60%的HNSCC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尽管先进的诊疗措施不断出现,但复发性或转移性HNSCC患者预后仍不理想。Period(PER)基因家族是生物钟基因的重要成员,其家族成员PER1、PER2、PER3在HNSCC中差异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或转移等生物学过程,多数研究中表现为抑癌作用,与肿瘤微环境及免疫治疗、时辰化疗等密切相关,是有潜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综合分析PER基因家族在HNSCC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生物学作用与相应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挖掘其在HNSCC诊断及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陈丹蕾, 邓隽军, 李淼
    2025, 52 (2):  119-12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607-00018
    摘要 ( 16 )   HTML ( 4 )   PDF(820KB) ( 5 )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我国肺癌的发病例数也在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指从原发肿瘤组织或转移灶中脱落下来进入外周血的肿瘤细胞,是肿瘤转移的关键。目前CTC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利弊。近年来全球在CTC应用于肺癌中的研究层出不穷。进一步探讨CTC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可为CTC在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监测等方面的作用提供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肾细胞癌的免疫治疗现状与进展
    陈茹雁, 付振明
    2025, 52 (2):  124-128.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820-00019
    摘要 ( 24 )   HTML ( 4 )   PDF(815KB) ( 6 )  

    约25%的肾细胞癌(RCC)患者在初诊时就已处于晚期,并且有近30%局限性RCC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仍发生远处转移。传统的化疗以及放疗方案对晚期RCC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晚期RCC患者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为8%。近几年RCC的免疫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晚期RCC患者的治疗越来越多样化。探讨晚期RCC的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可以为晚期RCC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