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目录
    第50卷第10期封面和目录
    2023, 50 (10):  0-0. 
    摘要 ( 52 )   PDF(1070KB) ( 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共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管理相关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2023, 50 (10):  577-58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706-00111
    摘要 ( 91 )   HTML ( 29 )   PDF(837KB) ( 140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的持续大流行给全球卫生健康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世界范围内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标准治疗产生了一定影响,包括放疗。资源的限制会导致治疗能力下降,若要降低肿瘤患者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则需要限制放疗的就诊次数,放疗科医生有必要根据现有的临床证据,在不降低疗效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减少感染风险的放疗决策。目前,COVID-19疫情已接近尾声,但更具传染性的变种或其他病毒还可能会出现并传播。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参考国内外多项关于恶性肿瘤患者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相关指南及最新循证证据,根据中国的国情、医疗体系以及COVID-19流行特征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管理相关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基于脑脊液药代动力学的培美曲塞应用于肺腺癌软脑膜转移患者鞘内注射化疗的临床研究
    谢宇, 郑胜男, 黄明敏, 郭爱斌, 尹震宇, 林永娟
    2023, 50 (10):  585-59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612-00112
    摘要 ( 134 )   HTML ( 30 )   PDF(770KB) ( 80 )  

    目的 研究肺腺癌软脑膜转移(LM)患者鞘内注射化疗后脑脊液培美曲塞的药代动力学,以指导临床鞘内注射化疗的给药方案。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Ommaya囊行培美曲塞鞘内注射化疗的肺腺癌LM患者共21例,根据培美曲塞剂量分为30、40、50 mg组(n=10、n=4、n=7),各组于首次鞘内注射后0、0.5、1、2、4、6、12、24、48 h留取脑脊液,每个治疗周期第8天留取脑脊液。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明确药物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各剂量组间脑脊液中培美曲塞浓度差异;观察并比较不同治疗周期鞘内注射化疗后脑脊液培美曲塞浓度变化。结果 不同剂量组患者首次鞘内注射后0、0.5、1、2、4、6、12、24、48 h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0 mg组:F=20.56,P<0.001;40 mg组:F=27.06,P<0.001;50 mg组:F=28.63,P<0.001),鞘内注射后0.5、1、2、4、6、12 h与鞘内注射0 h相比,各剂量组脑脊液药物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于30 mg组,50 mg组鞘内注射后1、2、4、6、12、24 h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脊液培美曲塞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30、40和50 mg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5 696.12±283.32)、(7 886.29±396.57)、(14 202.70±440.19)h·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159.00,P<0.001);与30、40 mg组比较,50 mg组AUC0-∞增加(均P<0.05);与30 mg组比较,40 mg组AUC0-∞增加(P<0.05)。3个剂量组半衰期分别为(8.75±0.23)、(11.29±0.59)、(16.42±1.23)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06.80,P<0.001);与30、40 mg组比较,50 mg组半衰期延长(均P<0.05);与30 mg组比较,40 mg组半衰期延长(P<0.05)。3个剂量组达峰时间分别为(1.55±0.10)、(1.00±0.01)、(1.43±0.1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8.11,P<0.001);与30 mg组比较,40、50 mg组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达峰时间变短(均P<0.05)。3个剂量组清除率分别为(7.02±2.46)、(5.80±1.25)、(3.66±1.32)L/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2,P=0.009);与30 mg组比较,50 mg组清除率下降(P<0.05)。3个剂量组达峰浓度分别为(540.45±32.25)、(820.75±46.47)、(1 014.78±64.96)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07.70,P<0.001);与30、40 mg组比较,50 mg组的达峰浓度增加(均P<0.05);与30 mg组比较,40 mg组达峰浓度增加(P<0.05)。动态监测4个治疗周期鞘内注射化疗后脑脊液药物浓度,其中30 mg组脑脊液浓度分别为(13.76±4.79)、(11.41±7.08)、(9.41±2.59)、(7.86±4.02)mg/L,40 mg组脑脊液浓度分别为(14.45±6.59)、(12.87±15.73)、(11.24±2.48)、(9.09±3.38)mg/L,50 mg组脑脊液浓度分别为(12.94±10.34)、(9.72±7.62)、(8.15±8.17)、(4.34±4.21)mg/L;30 mg组不同鞘内注射周期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P=0.016),与第1周期相比,第3、4周期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下降(均P<0.05);40和50 mg组不同治疗周期脑脊液药物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8,P=0.837;F=3.57,P=0.066)。结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有效检测脑脊液中培美曲塞浓度,动态监测脑脊液中培美曲塞浓度可以为肺腺癌LM患者临床鞘内注射化疗给药剂量和治疗周期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抵抗相关基因研究
    陈志明, 陈俊杰, 李李, 丁倩, 韩钰楠, 赵洪瑜
    2023, 50 (10):  592-599.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20916-00113
    摘要 ( 101 )   HTML ( 24 )   PDF(1870KB) ( 49 )  

    目的 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术后放疗后不同预后患者的基因谱差异,筛选与放疗抵抗相关的遗传变异。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放疗的32例ES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年内是否出现照射野内复发分为复发组(放疗抵抗组,n=16)和稳定组(放疗敏感组,n=16)。分别提取患者的基因组DNA,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应用Trimmomatic、BWA、Picard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处理数据,通过GATK对比获得比对文件,然后利用Vardict软件从测序数据中筛选出两组的各类遗传变异。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无瘤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CC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经样本数据质量控制,本研究最终纳入26例患者进行后续分析,复发组和稳定组各13例。全组非沉默肿瘤突变负荷中位数为0.95个/Mb,突变碱基替换类型均以C>T的转换为主,其次为C>G的颠换;发生频率最高的遗传变异依次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75.1%)、缺失突变(13.7%)、插入突变(10.5%);复发组中肿瘤特有突变数目较稳定组稍高(中位突变数分别为36、34),且两组突变频率前十的基因谱明显不同。复发组中检测到392个特有突变基因,前5个分别为:MUC19、NPIPA5、EPPK1、FLG和FOXG1。稳定组检测到192个特有突变基因,前5个分别为TCHH、WNK1、AIM1L、COL6A5和DPCR1。复发组中位DFS和中位OS分别为15.0个月(95%CI为10.1个月~未达到)和26.2个月(95%CI为19.8个月~未达到),稳定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GRIK2(χ2=6.81,P=0.009)、MUC4(χ2=4.25,P=0.039)、MUC5B(χ2=4.03,P=0.045)、PRRG1(χ2=5.15,P=0.023)基因突变、3p缺失(χ2=4.16,P=0.041)和14q缺失(χ2=7.09,P=0.008)与DFS相关;FLG(χ2=6.41,P=0.011)、NPIPA5(χ2=4.57,P=0.033)、PKD1L2(χ2=6.41,P=0.011)、FOXG1(χ2=4.57,P=0.033)基因突变、3p缺失(χ2=3.88,P=0.049)、14q缺失(χ2=5.66,P=0.017)和18p缺失(χ2=3.85,P=0.050)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14q缺失(HR=3.65,95%CI为1.18~11.32,P=0.025)是影响术后辅助放疗ESCC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FLG(HR=8.94,95%CI为1.52~52.74,P=0.016)、NPIPA5(HR=6.36,95%CI为1.23~33.03,P=0.028)基因突变和14q缺失(HR=3.82,95%CI为1.18~12.31,P=0.025)是影响术后辅助放疗ES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WES结果提示,术后辅助放疗ESCC复发组与稳定组的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率基本一致,但两组的基因突变谱明显不同。FLG、NPIPA5基因突变和14q缺失可作为预测术后辅助放疗ESCC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线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对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江山, 徐阳涛, 刘昕, 陈文亮, 徐细明
    2023, 50 (10):  600-60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704-00114
    摘要 ( 97 )   HTML ( 38 )   PDF(1599KB) ( 69 )  

    目的 探讨基线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对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120例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信息。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M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至随访结束,患者死亡74例,存活46例,中位随访时间23.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5.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3.1个月。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LR、SII、LMR和PN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45、131.87、626.21、2.12和43.30。低NLR组(n=75)患者的mPFS(18.3个月比8.7个月)和mOS(26.6个月比10.9个月)均长于高NLR组(n=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64,P<0.001;χ2=64.14,P<0.001);低PLR组(n=55)患者的mPFS(17.9个月比10.9个月)和mOS(24.5个月比13.5个月)均长于高PLR组(n=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7,P=0.023;χ2=11.84,P<0.001);低SII组(n=75)患者的mPFS(18.0个月比10.7个月)和mOS(25.7个月比12.8个月)均长于高SII组(n=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46,P<0.001;χ2=25.42,P<0.001);高LMR组(n=56)患者的mPFS(18.2个月比10.9个月)和mOS(26.6个月比13.2个月)均长于低LMR组(n=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25,P<0.001;χ2=19.92,P<0.001);高PNI组(n=62)患者的mPFS(17.9个月比10.9个月)和mOS(25.4个月比13.4个月)均长于低PNI组(n=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P<0.001;χ2=19.07,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HR=1.83,95%CI为1.17~2.87,P=0.008)、Child-Pugh分级(HR=2.21,95%CI为1.47~3.34,P<0.001)、改良的白蛋白-胆红素(mALBI)分级(HR=1.35,95%CI为1.01~1.81,P=0.045)、肝外转移(HR=2.18,95%CI为1.47~3.25,P<0.001)、NLR(HR=1.40,95%CI为1.28~1.54,P<0.001)、PLR(HR=1.00,95%CI为1.00~1.01,P=0.001)、SII(HR=1.00,95%CI为1.00~1.00,P<0.001)、LMR(HR=0.64,95%CI为0.51~0.79,P<0.001)和PNI(HR=0.95,95%CI为0.93~0.98,P=0.001)均与PFS相关;BCLC分期(HR=2.18,95%CI为1.21~3.91,P=0.009)、Child-Pugh分级(HR=2.57,95%CI为1.61~4.09,P<0.001)、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HR=1.59,95%CI为1.01~2.51,P=0.044)、mALBI分级(HR=1.60,95%CI为1.17~2.17,P=0.003)、肝外转移(HR=2.51,95%CI为1.59~3.96,P<0.001)、NLR(HR=1.45,95%CI为1.32~1.60,P<0.001)、PLR(HR=1.01,95%CI为1.01~1.01,P<0.001)、SII(HR=1.01,95%CI为1.01~1.01,P<0.001)、LMR(HR=0.57,95%CI为0.40~0.72,P<0.001)和PNI(HR=0.92,95%CI为0.89~0.96,P<0.001)均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外转移(HR=1.78,95%CI为1.10~2.87,P=0.018)和NLR(HR=1.46,95%CI为1.24~1.73,P<0.001)均为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肝外转移(HR=2.09,95%CI为1.21~3.61,P=0.009)、NLR(HR=1.56,95%CI为1.29~1.88,P<0.001)、SII(HR=1.00,95%CI为1.00~1.00,P=0.025)、LMR(HR=0.59,95%CI为0.45~0.78,P=0.008)和PNI(HR=0.93,95%CI为0.88~0.99,P=0.013)均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NLR和肝外转移可作为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预测PFS的重要指标,NLR、SII、LMR、PNI和肝外转移可作为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预测OS的重要指标。高NLR、高SII、低LMR、低PNI和发生肝外转移提示HCC患者预后较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淋巴结大小对胰头腺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魁国菊, 黄江宾, 张文华, 杨立民
    2023, 50 (10):  608-61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328-00115
    摘要 ( 57 )   HTML ( 12 )   PDF(872KB) ( 36 )  

    目的 探讨区域淋巴结平均直径大小对无淋巴结转移胰头腺癌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9例胰头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区域淋巴结平均直径预测肿瘤复发最佳界值,分析入组患者区域淋巴结平均直径及是否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3年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49例胰头腺癌患者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29)和无复发组(n=20),复发率为59.18%。ROC曲线分析发现,淋巴结平均直径预测肿瘤复发的最佳界值为0.635 cm,曲线下面积为0.82,敏感性为0.69,特异性为0.85。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与肿瘤直径≥2 cm(t=-2.12,P=0.040)、肿瘤中低分化(t=-2.24,P=0.013)、脉管侵犯(t=-3.47,P=0.001)、神经侵犯(t=-3.75,P<0.001)、被膜侵犯(t=-4.25,P<0.001)、肿瘤复发(t=-4.42,P<0.001)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χ2=5.98,P=0.015)、肿瘤分期(χ2=3.88,P=0.049)、肿瘤分化(χ2=5.98,P=0.015)、脉管侵犯(χ2=3.84,P=0.050)、被膜侵犯(χ2=5.79,P=0.016)、淋巴结平均直径(χ2=15.61,P<0.001)、术后化疗(χ2=3.89,P=0.049)均与胰头腺癌患者术后3年肿瘤是否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OR=2.72,95%CI为1.46~11.28,P=0.016)、肿瘤中低分化(OR=2.22,95%CI为1.23~6.53,P=0.020)、被膜侵犯(OR=2.30,95%CI为2.19~8.91,P=0.017)、淋巴结平均直径≥0.635 cm(OR=7.93,95%CI为1.25~50.31,P=0.002)均是胰头腺癌患者术后3年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无淋巴结转移的胰头腺癌患者中,肿瘤直径≥2 cm、肿瘤中低分化、被膜侵犯和淋巴结平均直径≥0.635 cm是肿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区域淋巴结平均直径≥0.635 cm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可能性增大,可以作为术后评估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前D二聚体在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嫌色细胞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钱伟伟, 徐申, 孔琪
    2023, 50 (10):  614-61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612-00116
    摘要 ( 63 )   HTML ( 15 )   PDF(871KB) ( 34 )  

    目的 探究术前D二聚体在肾嗜酸细胞腺瘤(RO)和肾嫌色细胞癌(Ch-R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罕少见肾脏肿瘤患者共47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RO组(15例)和Ch-RCC组(32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血液学指标的差异,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二聚体对RO和Ch-RC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Ch-RCC组和RO组患者性别(χ2=0.41, P=0.522)、年龄(t=0.50,P=0.618)、高血压(χ2<0.01,P=0.994)、糖尿病(P=0.541)、吸烟史(χ2=1.67,P=0.196)及肿瘤侧别(χ2=0.67,P=0.4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h-RCC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0.47(0.29,0.77)μg/ml]显著高于RO组[0.21(0.19,0.27)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44,P<0.001);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t=-1.61,P=0.116)、血小板(t=0.26,P=0.800)、白细胞(t=0.10,P=0.921)、中性粒细胞(t=-0.87,P=0.390)、淋巴细胞(Z=0.82,P=0.418)、单核细胞(Z=1.43,P=0.15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Z=0.09,P=0.927)、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t=0.42,P=0.676)及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Z=-0.96,P=0.3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D二聚体临界值为0.78 μg/ml时,鉴别诊断RO和Ch-RCC的AUC为0.90(95%CI为0.82~0.99,P<0.001),敏感性为0.78,特异性为1.00。结论 Ch-RCC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其对于术前鉴别RO及Ch-RCC具有较高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NADPH氧化酶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刘小洁, 黄俊星
    2023, 50 (10):  618-62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428-00117
    摘要 ( 137 )   HTML ( 27 )   PDF(721KB) ( 96 )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2(Nox2)通过产生活性氧参与及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目前已发现Nox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肺癌、食管癌中与患者的预后、肿瘤抗药性、分子靶向治疗等相关,有可能是恶性肿瘤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酸美金刚治疗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与维生素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瑾, 李若阳, 赵雪巍, 李辉, 周志国, 赵静霞
    2023, 50 (10):  622-626.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418-00118
    摘要 ( 99 )   HTML ( 17 )   PDF(763KB) ( 38 )  

    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RICD)起病隐匿,有效防治措施匮乏。盐酸美金刚作为经典治疗药物,疗效局限,寻求多靶点联合用药是必然趋势。近年来,维生素E、维生素D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受到广泛认可。多项基础研究表明,维生素E能够通过保护神经元、降低盐酸美金刚引起的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中发挥作用;维生素D与盐酸美金刚因具有显著协同效应也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盐酸美金刚联合维生素治疗方案有望为RICD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PRY4-IT1与乳腺癌
    闫学敏, 武霄勇, 张佳谊, 文锦旭, 王跃欣
    2023, 50 (10):  627-63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616-00119
    摘要 ( 86 )   HTML ( 16 )   PDF(752KB) ( 44 )  

    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不编码表达蛋白质的RNA分子,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PRY4-IT1作为一种lncRN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乳腺癌上下游调控因子,促进乳腺癌的进展并与乳腺癌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深入研究SPRY4-IT1与乳腺癌的相关分子机制,可为发现乳腺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评估疾病预后和寻找靶向位点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
    于晓鹏, 冯青青, 赵文飞, 赵文文, 魏红梅
    2023, 50 (10):  631-635.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428-00120
    摘要 ( 86 )   HTML ( 20 )   PDF(762KB) ( 51 )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与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相关,靶向HER2的多种抗体及小分子药物已在临床取得可观的结果,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在KEYNOTE-811试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在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局部介入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晚期肝癌研究进展
    田津铭, 杨继金
    2023, 50 (10):  636-640.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30428-00121
    摘要 ( 102 )   HTML ( 18 )   PDF(761KB) ( 51 )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原发性肝癌患病人数每年将超过100万,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以消融术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为代表的局部介入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TACE术适应证包括Ⅰb~Ⅲb期肝细胞癌患者。局部介入治疗已被证明有明确的免疫激活效应,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国内外临床试验和应用的逐步推广,局部介入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疗法展现出更有效的肿瘤反应率、更缓慢的进展时间及更长的生存期,为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