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6-09-0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转铁蛋白修饰多柔比星脂质体靶向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樊华, 刘敏丽, 常琦, 刘勇峰, 孙学军, 张生军
    2016, 43 (8):  641-64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1
    摘要 ( 452 )   PDF(1113KB) ( 1222 )  
    【摘要】目的利用转铁蛋白(TF)修饰多柔比星脂质体,并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脂质体,利用硫酸梯度法制备多柔比星脂质体,然后采用后插入法制备TF修饰多柔比星脂质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对TF多柔比星脂质体的摄取,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TF多柔比星脂质体靶向作用MCF7和MDAMB231细胞后的杀伤能力,软琼脂克隆集落实验检测TF多柔比星脂质体对MCF7和MDAMB23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对TF多柔比星脂质体摄取率显著高于多柔比星脂质体;MTT法检测结果则显示,TF多柔比星脂质体对MCF7细胞[(20.8±3.2)μmol/L]和MDAMB231细胞[(20.1±3.0)μmol/L]杀伤的IC50显著低于多柔比星脂质体[(158.6±24.6)μmol/L;(160.1±25.1)μmol/L)]和游离多柔比星[(161.7±26.2)μmol/L;(166.9±27.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03,P<0.001;F=75.29,P<0.001)。软琼脂克隆集落实验显示,TF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克隆集落的生长抑制显著优于多柔比星脂质体、游离多柔比星及对照组[MDAMB231细胞直径:(60.5±10.4)μm、(94.3±16.8)μm、(131.8±22.6)μm、(162.8±30.3)μm;MCF7细胞直径:(31.8±5.5)μm、(62.1±11.1)μm、(108.6±18.6)μm、(157.4±29.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17,P<0.000 1;F=178.23,P<0.000 1)。结论TF多柔比星脂质体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高效、特异地杀死乳腺癌细胞,为体内治疗乳腺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癌COLO耐药株的构建及其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
    甘亚平, 郭晓花, 张君彧, 许晴晴, 吴疆, 王任勇, 邱敏, 蒋汝刚, 刘复兴, 宁志丰
    2016, 43 (8):  646-65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2
    摘要 ( 398 )   PDF(867KB) ( 1249 )  
    【摘要】目的构建结肠癌COLO耐药株,探索其功能特性及其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方法通过逐渐递增化疗药5氟尿嘧啶(5FU)浓度的方法,构建了耐0.10 μmol/ml和0.20 μmol/ml 5FU的结肠癌COLO耐药株各1株,分别命名为COLO/5FU1、COLO/5FU2。从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微球体形成能力、干性基因的表达、交叉耐药等方面与亲本结肠癌细胞株COLO进行对比。结果在存活检测中,常规培养后第4天,结肠癌耐药株COLO/5FU2、COLO/5FU1、亲本COLO细胞的A值分别为0.61±0.13、0.54±0.07、0.4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43,P=0.033)。随着耐5FU药物浓度的增加,COLO耐药株的克隆形成率逐渐增强,COLO/5FU2、COLO/5FU1、亲本COLO的克隆形成率依次为(87.6±12.7)%、(65.3±9.7)%、(38.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64,P=0.017)。COLO/5FU2、COLO/5FU1、亲本COLO每高倍视野中迁移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分别为(482±39)个、(434±45)个、(373±38)个,侵袭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分别为(174±42)个、(112±31)个、(87±29)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61,P=0.009;F=67.31,P=0.032)。与亲本结肠癌细胞株COLO比较,耐药株表达更高的干性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1,P=0.042);且耐药株对其他化疗药如米托蒽醌存在交叉耐药[如给药96 h,米拖蒽醌对亲本COLO的抑制率高于COLO/5FU1、COLO/5FU2 (0.749±0.042、0.423±0.024、0.342±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61, P=0.028)]。COLO/5FU2、COLO/5FU1、亲本COLO细胞的微球体形成率依次为(8.90±0.97)%、(6.20±0.75)%、(3.9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32,P=0.006)。结论结肠癌COLO耐药株有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特点,是富集了的肿瘤干细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雄激素受体表达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李俊婷, 张银华, 赵峰
    2016, 43 (8):  651-65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3
    摘要 ( 384 )   PDF(907KB) ( 1046 )  
    【摘要】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表达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且年龄≤35岁的标本145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AR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AR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中AR阳性表达率为69.0%(100/1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R表达与神经脉管侵犯(χ2=5.309,P=0.021)及淋巴结转移(χ2=6.073,P=0.014)有关,而与民族(χ2=0.097,P=0.755)、年龄(χ2=0.045,P=0.831)、哺育史(χ2=0.066,P=0.797)、肿瘤家族史(P=0.556)、组织学分级(P=0.469)、肿瘤最大径(χ2=1.006,P=0.605)和临床分期(χ2=4.381,P=0.223)无关。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AR表达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的无瘤生存时间无关(χ2=1.972,P=0.160)。结论AR阳性的早发性乳腺癌更易出现神经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可能对临床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ET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王波, 王辉, 齐康, 张连斌
    2016, 43 (8):  655-6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4
    摘要 ( 498 )   PDF(709KB) ( 1105 )  
    【摘要】目的探讨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基因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确诊为NSCLC的4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术前治疗。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对获取的肿瘤组织中MET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MET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ET基因mRNA以中度表达为主,低度、中度和高度表达的比例分别为22.9%、50.0%和27.1%。MET基因mRNA表达与患者病理类型(χ2=7.183,P=0.020)和TNM分期(χ2=24.566,P=0.017)有关,与性别(χ2=0.566,P=0.754)、年龄(χ2=1.857,P=0.395)、吸烟史(χ2=4.959,P=0.084)、分化程度(χ2=5.749,P=0.067)、淋巴结转移(χ2=1.631,P=0.442)和远处转移(χ2=4.261,P=0.119)均无关。结论MET基因mRNA在NSCLC中更易呈现中、高度表达,而且MET基因可以作为判断肿瘤病理类型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EGFR19/21外显子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申洁, 李怡蓉, 高院, 高辉, 白璐
    2016, 43 (8):  659-66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5
    摘要 ( 528 )   PDF(880KB) ( 1375 )  
    【摘要】目的比较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9/21外显子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诊断为EGFR19/21外显子突变NSCLC患者242例,以年龄、性别、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行为状态(ECOG PS)评分及EGFR突变类型配对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n=121)接受吉非替尼药物治疗,B组患者(n=121)接受厄洛替尼药物治疗。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估患者的总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Cox回归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将研究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63例NSCLC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评价A、B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生命质量。结果A、B两组的中位PFS分别是11.6个月和9.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39,P>0.05)。两组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76.9%、74.4%(χ2=1.03,P=0.58)和90.1%、86.8%(χ2=1.46,P=0.31)。ECOG PS≥2(HR=2.60, 95%CI为1.54~4.43, P=0.001)和非腺癌(HR=3.61, 95%CI为1.54~8.66, P=0.003)是PFS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于将两种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A、B两组的ORR分别为76.6%、90.2%(χ2=0.83,P=0.12),中位PFS分别为11.6个月、14.4个月(HR=0.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情感功能(F=10.27, P=0.03)、腹泻(F=10.24, P=0.03)及疼痛(F=9.02, 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且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EGFR19/21外显子突变NSCLC,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两种药物耐受性良好,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MI1和PADI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季怀君, 刘鹏, 甄天昌, 苏功章, 孙宁波, 蒋仲敏
    2016, 43 (8):  664-66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6
    摘要 ( 386 )   PDF(940KB) ( 915 )  
    【摘要】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I4)和B细胞特异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BMI1)的表达,探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索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8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中PADI4和BMI1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ADI4、BMI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和7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37.2%和30.2%(χ2=17.011,P=0.000;χ2=31.876,P=0.000);Western blotting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ADI4、BMI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919±0.098∶0.718±0.103,t=2.462,P=0.021;0.975±0.074∶0.717±0.071,t=2.640,P=0.014);实时定量PCR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BMI1、PADI4 mRNA相对表达量比对应癌旁组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91±0.005∶0.038±0.002,t=1.701,P=0.101;0.114±0.075∶0.048±0.003,t=1.499,P=0.146)。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ADI4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χ2=5.771,P=0.016)、浸润深度(χ2=6.672,P=0.010)、临床分期(χ2=5.771,P=0.016)密切相关;BMI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7.176,P=0.007)、分化程度(χ2=13.787,P=0.001)、临床分期(χ2=7.176,P=0.007)密切相关。另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PADI4和BM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14,P=0.047;r=0.534,P=0.005)。结论PADI4和BM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较癌旁组织均明显升高且呈正相关,其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新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的临床观察
    张敏, 卢玮冬, 许震, 王少开, 左云
    2016, 43 (8):  669-67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7
    摘要 ( 677 )   PDF(845KB) ( 1243 )  
    【摘要】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9例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患者,方案为雷替曲塞3.0 mg/m2,15 min静脉滴注,第1天,伊立替康180.0 mg/m2,90 min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一周期,每2周期评价疗效,每个周期评价不良反应。结果39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6例,病情稳定11例,疾病进展12例,有效率为41.03%(16/39),疾病控制率为69.23%(27/39),中位生存时间为9.3个月(95%CI为8.8~11.1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为5.1~6.8个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5.90%、33.33%、28.21%。结论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SPARCL1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
    赵书杰, 周栋
    2016, 43 (8):  673-67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8
    摘要 ( 577 )   PDF(700KB) ( 1311 )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类似蛋白1(SPARCL1)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SPARCL1基因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升高,其编码的蛋白可以和胶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转移能力,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SPARCL1基因在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等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能力呈负相关。目前对于SPARCL1基因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仍存在争议,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似乎依赖于肿瘤微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焦亡、炎性体与肿瘤的关系
    王静霞, 郭晓冬
    2016, 43 (8):  676-68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09
    摘要 ( 759 )   PDF(719KB) ( 3221 )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方式,多项研究显示其与多种疾病相关。炎性体、半胱天冬酶(caspase)在细胞焦亡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外来刺激使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寡聚化,与凋亡相关微粒蛋白及caspase前体装配成炎性复合体,从而激活caspase诱导肿瘤细胞焦亡发生。而作为焦亡的上游调控机制,炎性体在肿瘤的生长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炎性体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焦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炎性体的累积效应,也可以形成适宜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起着促瘤生长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RNA在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中的作用
    杨利波, 吕小红, 武顺, 岳峰, 张铁
    2016, 43 (8):  681-68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0
    摘要 ( 328 )   PDF(702KB) ( 995 )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具有抗肿瘤作用。然而,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微小RNA(miRNA)可通过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发挥抗肿瘤或致肿瘤生成作用。一些体外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调节多种与肿瘤密切相关的miRNA的表达,miRNA可能参与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氧化氮供体型化合物化疗增敏效应
    张彩霞, 刘阳云
    2016, 43 (8):  684-68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1
    摘要 ( 392 )   PDF(715KB) ( 1520 )  
    一氧化氮(NO)化疗增敏机制主要包括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水平、经典NO信号通路、与其他分子的反应产物结合3种途径。传统NO供体型化合物硝普盐、有机硝酸酯、S亚硝基硫醇、偶氮二醇烯鎓盐、非甾体抗炎药等的抗瘤及化疗增敏效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进化的表现
    张百红, 岳红云
    2016, 43 (8):  688-6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2
    摘要 ( 596 )   PDF(704KB) ( 1512 )  
    肿瘤进化是肿瘤细胞选择、竞争和扩增的过程,表现为肿瘤的印记、异质、抵抗、转化和适应等方面。肿瘤进化使肿瘤在各种压力下能够存活。理解肿瘤进化史将为精准治疗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群体性迁移模型与机制
    薛同春, 叶胜龙
    2016, 43 (8):  691-69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3
    摘要 ( 341 )   PDF(709KB) ( 1786 )  
    群体性迁移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细胞运动模式。近年研究发现,群体性迁移是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主要运动模式之一。肿瘤细胞能以群体的方式向间质及血管侵袭,其特征与单个肿瘤细胞侵袭运动明显不同,而其发生机制与肿瘤细胞细胞间连接、肿瘤细胞与间质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随着群体性迁移观察模型的逐步完善,参与调控群体性迁移的物理引导及化学引导机制以及相关信号调控、表观调节等分子机制正逐步被揭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癌相关因素研究
    袁思捷, 龙建宏
    2016, 43 (8):  695-69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4
    摘要 ( 429 )   PDF(769KB) ( 963 )  
    研究证明肥胖为DTC发病危险因素;碘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风险,却能降低滤泡癌的发病风险;维生素D能降低DTC的发病风险,但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维生素A、C、E能降低DTC的发病风险;酒精可能降低DTC发病风险,但内在机制仍不清楚;摄入外源毒素增加DTC发病风险。明确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对于DTC的预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与抗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邵喜英, 郑亚兵, 王晓稼
    2016, 43 (8):  699-7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5
    摘要 ( 604 )   PDF(712KB) ( 1212 )  
    HER2阳性乳腺癌PIK3CA 基因突变率高达25%,该基因突变能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并促进HER2介导的肿瘤细胞上皮转化,改变HER2过表达肿瘤的内在表型,进而导致抗HER2靶向治疗耐药。相关研究发现,PIK3CA基因突变与抗HER2靶向治疗疗效相关。因此,实时监测PIK3CA 基因突变状态将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抗HER2靶向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中HGF/cMet信号通路与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关系
    聂琳, 徐玉清
    2016, 43 (8):  703-70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6
    摘要 ( 420 )   PDF(703KB) ( 1356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为首的靶向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取得巨大进展。然而,获得性耐药的出现是其不可避免的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Met信号通路参与多种肿瘤细胞的形成、迁徙、血管生成等重要细胞进程。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EGFRTKI获得性耐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表明,HGF/cMet信号通路抑制剂可使部分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临床获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非编码R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潘磊, 梁炜, 付敏, 钱晖, 许文荣, 蒋鹏程, 张徐
    2016, 43 (8):  706-71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7
    摘要 ( 385 )   PDF(721KB) ( 1196 )  
    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缺乏功能性开放阅读框,无编码蛋白能力。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lncRNA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lncRNA表达异常与消化系统肿瘤生长、转移及耐药等密切相关,可作为消化系统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利度胺治疗常见非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雷蕾, 王娴, 王晓稼
    2016, 43 (8):  711-71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8
    摘要 ( 527 )   PDF(710KB) ( 1249 )  
    沙利度胺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改善免疫功能和晚期肿瘤患者恶液质等抗肿瘤作用,在治疗老年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化疗耐药后的晚期结直肠癌、晚期肝细胞癌及转移性乳腺癌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疗效。随着沙利度胺抗肿瘤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更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沙利度胺对非血液系统肿瘤的作用,尤其是其在治疗高危结直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和难治性妇科肿瘤的挽救治疗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微环境的改变
    沈娜, 李青, 程范军
    2016, 43 (8):  715-71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6.09.019
    摘要 ( 527 )   PDF(703KB) ( 1126 )  
    骨髓微环境是一个由造血干/祖细胞(HSPC)、非造血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和多种细胞因子等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其各成分相互作用以支持正常的造血。近来研究发现,骨髓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髓源抑制性细胞、细胞因子功能紊乱以及造血干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都可以影响正常造血,导致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生。已有动物模型证实了骨髓微环境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