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肿瘤学杂志 ›› 2021, Vol. 48 ›› Issue (11): 666-672.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0713-00132
陈丽娜, 郭智(
), 刘玄勇, 陈晓, 张弋慧智, 李旭绵, 韦丽娅, 王月乔, 谢晶
Chen Lina, Guo Zhi(
), Liu Xuanyong, Chen Xiao, Zhang Yihuizhi, Li Xumian, Wei Liya, Wang Yueqiao, Xie Jing
摘要:
目的 探讨EAC动员方案(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在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动员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过EAC方案或环磷酰胺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36例淋巴瘤患者,其中16例采用EAC方案(EAC组),20例采用环磷酰胺方案(环磷酰胺组)。当白细胞≤1.0×109/L时给予G-CSF,每天10 μg/kg,分两次皮下注射,观察动员采集过程中血液学指标变化、采集细胞数量、不良反应及ASCT后造血重建情况。结果 EAC组和环磷酰胺组化疗后分别使用G-CSF动员中位天数5 d(3~8 d)、7 d(4~12 d)后开始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成功率分别为100%(16/16)和75.0%(15/20),采集优良率分别为87.5%(14/16)、25.0%(5/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1);两组采集CD34 +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3.67×106/kg、3.45×106/kg,单个核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7.16×108/kg、5.09×108/kg,CD34+细胞/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1.44%、0.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219,P<0.001;Z=-2.118,P=0.034;Z=-3.104,P=0.002)。EAC组和环磷酰胺组≥3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0%(16/16)和90.0%(18/20),≥3级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3.8%(7/16)和25.0%(5/20),≥3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7.5%(14/16)和65.0%(13/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2;P=0.298;P=0.245)。两组感染、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后续ASCT均采用改良BuCy方案预处理,EAC组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9.0 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0.5 d;环磷酰胺组分别为12.0 d、13.5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698,P<0.001;Z=-3.757,P<0.001)。结论 EAC动员方案可显著提高造血干细胞采集数目,优良采集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