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08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目录
    第52卷第8期封面和目录
    2025, 52 (8):  0-0. 
    摘要 ( 9 )   PDF(850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
    标准与规范
    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疗指南(2025年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疗指南工作组
    2025, 52 (8):  470-48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312-00082
    摘要 ( 19 )   HTML ( 3 )   PDF(1051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诊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河北省数理医学学会, 天津市精准医疗学会
    2025, 52 (8):  484-49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606-00083
    摘要 ( 11 )   HTML ( 1 )   PDF(1029KB) ( 6 )  

    肺炎是肺癌患者的显著致病和致死因素,其中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主要由气道被肿瘤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远端肺组织通气不足而出现继发感染,因其具有复杂的形成机制和不典型的临床征象,经常干扰抗肿瘤治疗,需要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警惕和关注。尤其对于初诊即合并阻塞性肺炎的患者,如何权衡抗炎治疗和抗肿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共识参照国内外最新文献,结合学科内的最新技术和研究,针对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抗炎和抗肿瘤治疗优先顺序等常见问题提出1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优化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阿特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赵芳, 姜国荣, 史淑月, 肖剑, 马少林, 李润浦
    2025, 52 (8):  495-50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1108-00084
    摘要 ( 9 )   HTML ( 2 )   PDF(1101KB) ( 2 )  

    目的 探讨阿特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经二线治疗后进展的80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采用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纳入单药组(n=40),采用阿特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纳入联合组(n=40),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肺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L)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联合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37.50%(15/40),高于单药组的17.5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45),两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5.00%(34/40)、75.00%(3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264)。治疗前,联合组与单药组患者血清CEA水平分别为(10.18±2.15)、(10.14±2.02)μg/L,VEGF水平分别为(804.04±46.58)、(809.10±43.63)n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单药组患者CEA水平分别为(4.35±1.05)、(6.63±1.37)μg/L,VEGF水平分别为(431.26±50.19)、(549.92±55.2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5,P<0.001;t=10.05,P<0.001),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EA、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t=32.47,P<0.001;t=21.73,P<0.001;t=88.65,P<0.001;t=58.27,P<0.001)。生存分析显示,单药组和联合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12、6.0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0,P<0.001),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1.8、12.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P=0.079)。治疗前,联合组与单药组患者的FACT-L评分分别为(61.20±6.98)、(60.52±7.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668);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ACT-L评分分别为(83.24±9.38)、(74.58±7.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P<0.001),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ACT-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29.36,P<0.001;t=21.51,P<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2.50%(17/40)、55.00%(2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263)。结论 阿特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NSCLC能够提升短期疗效,延长患者PFS,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且相关不良反应可耐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HAMP、SPP1、RGS2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
    李广鑫, 权慧娟, 高志娟, 王肖君, 李良, 董谦, 苗永涛, 刘东生
    2025, 52 (8):  502-50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927-00085
    摘要 ( 9 )   HTML ( 1 )   PDF(1104KB) ( 1 )  

    目的 探讨血清铁调素抗菌肽(HAMP)、分泌型磷蛋白1(SPP1)、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2(RGS2)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治疗的92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AMP、SPP1、RGS2水平。根据胃癌患者血清中HAMP、SPP1、RGS2水平的均值,将患者分为HAMP高水平组、HAMP低水平组,SPP1高水平组、SPP1低水平组,RGS2高水平组、RGS2低水平组,并分别比较不同HAMP、SPP1、RGS2水平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术后中位随访18个月,根据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将胃癌患者分为未复发转移组(n=59例)、复发转移组(n=33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AMP、SPP1、RGS2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AMP、SPP1、RGS2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血清HAMP[(52.28±5.44)ng/ml比(31.22±4.18)ng/ml]、SPP1[(55.96±6.43)ng/ml比(36.99±5.25)ng/ml]水平均较高(t=29.44,P<0.001;t=21.92,P<0.001),RGS2[(3.72±0.66)mg/L比(5.11±0.87)mg/L)]水平较低(t=12.21,P<0.001)。HAMP高水平组(n=44)与HAMP低水平组(n=48)、SPP1高水平组(n=43)与SPP1低水平组(n=49)、RGS2高水平组(n=50)与RGS2低水平组(n=42)胃癌患者在肿瘤最大径(χ2=13.07,P<0.001;χ2=6.71,P=0.010;χ2=10.56,P=0.001)、TNM分期(χ2=7.42,P=0.006;χ2=6.36,P=0.012;χ2=5.39,P=0.020)、淋巴结转移(χ2=23.41,P<0.001;χ2=6.52,P=0.011;χ2=13.11,P<0.001)、分化程度(χ2=9.01,P=0.003;χ2=7.97,P=0.005;χ2=15.29,P<0.001)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未复发转移组相比,复发转移组血清HAMP[(59.26±5.66)ng/ml比(48.37±4.28) ng/ml]、SPP1[(62.85±6.36)ng/ml比(52.11±5.38)ng/ml]水平较高(t=10.40,P<0.001;t=8.60,P<0.001),RGS2[(3.01±0.48)mg/L比(4.12±0.69)mg/L]水平较低(t=8.1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AMP、SPP1、RGS2水平单独预测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7、0.813、0.778,三者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AUC值为0.871,三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预测效能优于单独预测(Z=2.51,P=0.035;Z=2.61,P=0.032;Z=2.71,P=0.029)。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中HAMP、SPP1水平升高,RGS2水平降低,三者水平与肿瘤最大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且三者联合检测对于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预测价值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2021年中国中青年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时间趋势分析
    陈俊, 唐丹丹, 周雨馨, 谭玉婷, 李泓澜, 徐群, 项永兵
    2025, 52 (8):  508-516.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328-00086
    摘要 ( 5 )   HTML ( 1 )   PDF(1554KB) ( 2 )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中青年结直肠癌(CRC)疾病负担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对中国中青年CRC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1(GBD 2021)数据库中提取中国1990—2021年40~59岁人群CRC相关数据,并计算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及年龄标化率数据,用于分析1990—2021年中国中青年不同年龄、性别组的CRC发病和死亡情况;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21年中国中青年CRC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队列3个独立因素对中国中青年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21年,中国中青年CRC的发病例数、死亡例数以及DALY均有显著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中青年CRC发病例数为18.10万,死亡例数为5.79万,比1990年(5.38万和3.30万)分别增加了236.80%和75.48%。DALY在1990—2021年期间上涨了62.59%,其中55~59岁组的增幅最大,为83.35%。1990—2021年,中国中青年CRC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由25.51/10万上升至38.02/10万,增加了49.04%,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从17.01/10万下降到12.12/10万,下降了28.75%。40~44岁组ASIR上升幅度最大,为57.31%,50~54岁组ASMR下降幅度最大,为30.18%。DALY率从673.52/10万下降至493.94/10万,下降了26.66%,DALY率在50~54岁组下降幅度最大,为28.26%。Joint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21年,中国中青年CRC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每年升高1.32%,其中男性的增幅高于女性(1.87%比0.36%)。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10%,女性的降幅高于男性(-2.14%比-0.50%)。DALY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00%,女性下降幅度大于男性(-2.06%比-0.41%)。以上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21中国中青年CRC发病率的净漂移率为每年1.21%(1.02%~1.41%),死亡率的净漂移率为-1.40%(-1.59%~-1.21%)。年龄对中国中青年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归因于年龄的发病率从40~44岁的12.66%(11.90%~13.46%)上升到55~59岁的56.68%(54.37%~59.08%)。归因于年龄的死亡率从40~44岁年龄组的6.47%(6.12%~6.85%)上升到55~59岁年龄组的25.74%(24.58%~26.96%)。在所有的年龄组中,男性CRC发病率、死亡率归因于年龄的作用均高于女性。时期效应结果显示,中国中青年CRC发病率的时期变化RR值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照组,2015—2019年发病风险最高,发病风险RR=1.36(95%CI为1.28~1.43);死亡率的时期效应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照组,1990—1994年死亡风险最高,死亡风险RR=1.23(95%CI为1.15~1.32)。队列效应结果显示,越晚出生的队列CRC发病风险越高,以1953—1957年出生队列为参照队列,1973—1977年出生队列的发病率最高,RR=1.30(95%CI为1.16~1.45)。越晚出生的队列CRC死亡风险越低,以1953—1957年出生队列为参照队列,1973—1977年出生队列的CRC死亡率最低,RR=0.78(95%CI为0.69~0.88)。结论 1990—2021年,中国中青年CRC疾病负担的变化表现为标化发病率上升而标化死亡率下降,同时时间变化趋势上存在性别差异。年龄、时期和队列均对中青年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趋势产生显著影响,应加强CRC病因学研究,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肝癌患者TACE术后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黄进发, 郑联坵, 吴金票, 刘德挺, 陈惠玲
    2025, 52 (8):  517-52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528-00087
    摘要 ( 4 )   HTML ( 1 )   PDF(1582KB) ( 1 )  

    目的 建立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的老年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感染的降钙素原(PCT)、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CXC趋化因子配体9(CXCL9)相关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福建省石狮市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150例行TACE治疗的老年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将发生TACE术后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患者纳入非感染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可能影响老年肝癌患者TACE术后感染的因素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并使用Bootstrap法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150例老年肝癌患者TACE术后感染发生18例,发生率为12.00%,感染组(n=18)与非感染组(n=132)患者病灶破裂出血(χ2=5.92,P=0.015)、腹腔积液(χ2=6.70,P=0.010)、皮肤或黏膜破损(χ2=6.67,P=0.0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血清PCT[(1.17±0.32)μg/L比(0.91±0.14)μg/L]、MFG-E8[(194.29±45.85)pg/ml比(158.76±28.63)pg/ml]、CXCL9[(948.49±52.38)pg/ml比(886.05±50.07)pg/ml]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01;t=4.55,P<0.001;t=4.94,P<0.001)。通过LASSO回归模型最终筛选出4个与肝癌患者TACE介入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别为皮肤或黏膜破损,血清PCT、MFG-E8、CXCL9水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肤或黏膜破损(OR=13.48,95%CI为1.29~140.47,P=0.030),PCT(OR=1.13,95%CI为1.05~1.22,P=0.001)、MFG-E8(OR=1.04,95%CI为1.01~1.07,P=0.003)、CXCL9(OR=1.05,95%CI为1.02~1.08,P=0.001)高水平均是老年肝癌患者TACE介入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皮肤或黏膜破损,血清PCT、MFG-E8、CXCL9水平构建老年肝癌患者TACE介入术后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肝癌患者TACE介入术后感染的C-index为0.939,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肝癌患者TACE介入术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95%CI为0.926~0.995,P<0.001);特异性、敏感性、约登指数分别为0.864、0.944、0.808。结论 皮肤或黏膜破损,血清PCT、CXCL9、MFG-E8高水平与老年肝癌患者TACE术后感染关系密切,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于患者术后感染预测性能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TCR测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吴学慧, 李松, 刘联
    2025, 52 (8):  523-52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312-00088
    摘要 ( 4 )   HTML ( 1 )   PDF(912KB) ( 1 )  

    T细胞受体(TCR)是介导抗肿瘤免疫的关键分子,其多样性集合(即TCR组库)能够反映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TCR组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TCR测序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正日益凸显。基于TCR测序分析免疫治疗应答及患者预后,对肿瘤精准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靶向肿瘤转移的新策略
    张百红, 岳红云
    2025, 52 (8):  528-531.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0811-00089
    摘要 ( 4 )   HTML ( 2 )   PDF(886KB) ( 1 )  

    肿瘤相关死亡往往与肿瘤转移相关。转移过程包括肿瘤细胞获得播散特质、休眠苏醒和远处生长。改变细胞播散特质、维持和杀灭休眠细胞、编辑转移前微环境和重构肿瘤特征可能阻断肿瘤转移。贝伐珠单抗、地舒单抗和西仑吉肽等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基于血液检查的肿瘤筛查联合人工智能将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的靶向转移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NA m6A修饰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郭俊龙, 邹睿琪, 陈少强, 梁雨欣, 李菁, 雍苏南, 何玉婷, 谢小兵, 李萍
    2025, 52 (8):  532-537.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1203-00090
    摘要 ( 6 )   HTML ( 3 )   PDF(933KB) ( 1 )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重大公共健康问题。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RNA修饰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m6A修饰是真核生物中最普遍的RNA修饰,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RNA中,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m6A修饰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肿瘤微环境的变化,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m6A修饰的特定模式展现了其作为乳腺癌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有望为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KRASG12C抑制剂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吴鑫, 任海朋
    2025, 52 (8):  538-542.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50225-00091
    摘要 ( 5 )   HTML ( 3 )   PDF(919KB) ( 3 )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0%~40%的转移性CRC患者会发生KRAS基因突变,从而导致患者对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存在耐药性并且预后较差。针对KRAS的靶向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KRASG12C突变抑制剂在实体瘤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KRASG12C抑制剂可作为单一疗法或联合其他靶点抑制剂应用于KRASG12C突变转移性CRC。分析KRASG12C抑制剂在CRC中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指导晚期CRC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信迪利单抗治疗小细胞肺癌1例
    曹纯, 王琳, 曾斌
    2025, 52 (8):  543-544.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41021-00092
    摘要 ( 5 )   HTML ( 2 )   PDF(2186KB) ( 2 )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侵袭性强、增殖速度快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对放化疗敏感,但极易复发,广泛期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模式为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有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相比单纯化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仅延长2~3个月。现报道1例单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广泛期SCLC取得显著疗效的病例,以期对临床治疗SCLC提供一定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